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17世纪法国
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人物介绍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是17世纪法国
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
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
文艺复兴大师
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
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
人物生平
早年
尼古拉斯·普桑出生在法国西部
诺曼底的莱桑德利,一个退役军人经营小土地的家庭。家境贫寒,父亲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当上律师,可是儿子却迷上了绘画。
孕育时期
普桑在年轻时代曾钻研过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通晓
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诗文、数学、
解剖学和
透视学,博学对他日后的偏重于理性的
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18岁时结识了来故乡教堂作画的外地画家昆廷·瓦连,更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不久来到巴黎出入于迪南·埃尔的画室,还结识了比他小8岁的画家尚帕涅,并同在
卢森堡作画。
29岁时为
巴黎圣母院画了《圣玛利亚的安眠》,
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这期间有幸结识了意大利诗人马里诺,并为诗人的诗文作插图,在诗人的影响下,他决心到意大利
罗马去,这时正好而立之年。
30岁以后的普桑艺术活动主要在罗马。
1624年春天,画家先到
威尼斯,尔后来到罗马,他悉心研究
古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的作品,
波伦亚学院派的艺术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个时期的创作,既有
巴洛克的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还带有
学院派影子。36岁的画家生了一场大病,多亏一位面包师
家庭照顾而康复,病愈后娶了比他小18岁的面包师女儿为妻,过着平静的家庭和艺术创作生活。
旺盛时期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创作的旺盛时期。普桑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将古典的
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不使人物为感情所动,并尽量求得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他创作了《萨提尔与山林水泽女神》、《花神王国》、《
阿卡迪亚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
阿卡迪亚的牧人》是一件沉静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画中3位牧羊人在艰难地辨识一块墓碑上的铭文:“我曾住在
阿卡迪亚……”(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乐土)其中一位年轻牧人以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一位象征造化的女人。画家借此表达了乐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极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恒的忧郁思想。
探索时期
1640年,普桑被
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
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返回巴黎。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不再追求荣誉,只是潜心作画,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创作了《七件圣事》、《所罗门的判决》、《
利百加》及历史风景画《福西戎的葬礼》、
组画《四季》等,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创作出的杰作,其中,组画《四季》更是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寓意语言。
17世纪60年代,普桑已临晚年,逐渐失去作画的能力,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没有度过一天无痛苦的日子。”临终前说道:“上帝答应我快要去了,因为生命的折磨对我是太沉重了。”
1665年11月19日71岁的大师逝世于罗马。
人物轶事
据说在他创作的旺盛期间他经常与友人到罗马郊外旅行,发思古之幽情,创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话故事和文学题材的画,他的很多名作是在这时期创作的。
46岁的普桑收到
路易十三和首相
黎世留的
邀请信,以宫廷首席画家和高薪请他回巴黎为王族服务,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接待,住进宫里豪华宅邸,但是失去了艺术上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他自己说过“像绞索一样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宫廷的礼节、专横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阴谋等等割断了他艺术的翅膀,这使他十分后悔回国。他说:如果我在这个国家留下来,我就会变成一个拙劣的画家。
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
黎世留去世,他乘机请假回罗马,借故看望有病的妻子,这一去决不再回巴黎,与妻为伴,不求名利,潜心作画,又过起那野鹤云间的自由生活。画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于风景画的创作。在他62岁时还拒绝了罗马的
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之职。
作品鉴赏
普桑的
艺术素养决定他选择一些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他画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的。他认为这些形象的可贵处,在于符合了一种“典范”,所以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
《诗人的灵感》
1630年初,
拉斐尔(Raphael)在罗马画了一幅名为《帕纳斯》(Parnasse)的著名壁画,而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则以同样题材画了油画《诗人的灵感》:阿波罗在他居住的帕纳斯山上,膝上放着一把
竖琴,一旁站着诗神缪斯(Muse),阿波罗正指点一位年轻诗人作诗,而两个小天使正要为他戴上桂冠。
普桑的油画《诗人的灵感》被私人收藏,而始终无法放入殿堂,供民众欣赏。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重见天日。自此,《诗人的灵感》如刚出土的宝石般,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从表面看来,普桑油画《
诗人的灵感》的主题并无任何奇特之处。帕纳斯山自文艺复兴以来,又被诗人称作“艾利龚”或“平特”,山上住着太阳神
阿波罗及九位缪斯(诗神)。继但丁和贝特拉克之后,作家们更把这座山视为荣誉和文学灵感的象征。他们认为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死后会来到神灵的山坡上,接受神给他们的
奖赏,或是自己祈求阿波罗赐予他们智慧。
公元1537年,著名诗人阿雷廷(Are-tin)便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在梦中见到自己被带到了帕纳斯山。”普桑的这幅《诗人的灵感》,可说受到这种传统不小的启迪。画中,诗人在那位用手指着纸的阿波罗的指导下写诗,手拿桂冠的小天使则预示着诗人将永垂不朽。
然而普桑《诗人的灵感》这幅油画的真正新奇之处,在于作品不仅歌颂诗人的荣誉,同时也展现音乐家和画家的功绩。例如站在阿波罗身旁的是一位作家,一顶桂冠就足以显扬他的成功了,但为什么会出现好几顶桂冠呢?——天上飞的小天使手拿着两顶桂冠,在缪斯和阿波罗之间的小天使也拿了一顶桂冠。
历史学家马尔克·富马罗利(Marc Fumaroli)便对这三顶桂冠的寓意作出以下的解释:“这是普桑内心希望结合诗、音乐和绘画三种艺术。”
油画《诗人的灵感》在构图上可算是古典作品的优良典范。画的中心人物是阿波罗、缪斯和诗人,普桑对这三个人物的安排使作品富有
节奏感。前景中的小天使及后景的树身,与人物相互呼应,在画面上勾勒出纵向线条。背景则由横线条组成:山丘、灰色和橙黄色的彩云。唯一的斜线条是空中正要给诗人戴桂冠的小天使。
普桑在创作现存于
卢浮宫的《诗人的灵感》之前几年,已画了相同主题的另一幅画,现保存在
汉诺威(Hanovre)。它的尺寸比卢浮宫所展示的画要小很多,宽比高长,结构上的斜线更多。画中呈现的是帕纳斯山的陡坡,阿波罗半躺卧着,三个小天使则向各处飞舞。普桑这两幅画在气氛上也颇为不同。由于光线较弱,在汉诺威所展示的画中,人与物的轮廓变得不太清楚:帕纳斯山上喷出的泉水带来一股湿气,灵泉希波克瑞涅(Hippocrene)在图的左下方流动着。
《阿卡迪亚的牧人》
这一幅著名的《
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
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
“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
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他始终把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确能发思古之幽情。
此画作于1638~1639年(一说1636年),约85×121厘米,现藏巴黎
卢浮宫。
《台阶上的圣母》
《
台阶上的圣母》几乎不象一幅传统意义上的
宗教画,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
施洗约翰等人物的处理,似乎都服从于一种构图的思考。画家最关心的是规范性:稳定的
三角形构图,圣母的红衣蓝裙、圣安娜的
黄袍,右侧圣约瑟的黑色
法衣,这些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具有一种庄严的
审美价值。人物是那样矜持,象一出舞台剧。背景还用
古罗马的建筑物,整个画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备
拉斐尔那种天伦趣味,它给人以和谐与对称感,从构图中透视出艺术家潜心于
古典艺术规范的执着精神。
人物影响
普桑作为
古典主义大师,在法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德拉克洛瓦赞赏他的大胆独创,
大卫和
安格尔继承了他的严谨古朴,塞尚得益于他的理智……
人物评价
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的一生有过欢乐,也有过绝望,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里,他始终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严酷的现实是矛盾的,他虽然未能直接用艺术去揭示
社会矛盾,而是采用寓意和曲折的
古典艺术表现去谴责一切非理性和丑恶现象,决定了他艺术的积极意义,但毕竟是远离祖国的现实,他的艺术创作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的艺术对后代的法国画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塞尚就说过:“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
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通常不大,但是
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
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
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
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
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他在法国17世纪画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与伦比。如果说
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古典画派
古典主义画派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
艺术流派。以古希腊、
罗马时代的艺术为典范,从中提取绘画题材回绘画技巧,推崇
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代表人物有洛兰、普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