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连根
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
尹连根,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于四川日报、南方日报从事新闻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2006年1—7月,作为中加交流学者,访学于萨伊蒙弗瑞泽大学(SFU, Simon Fraser University)传播学院,主攻传播政治经济学;2008年9月-2009年11月,作为英国志奋领学者,求学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社会学系,获得文化与社会方向硕士学位
报道大事表
西方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
现实权力关系的建构性呈现——新闻定义的再辨析。《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4期。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2010) People-Centred Myth: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Daily.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SSCI期刊),4(4): 383-98。
邓玉娇案的框架分析 ——网上公共舆论如何影响网下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CSSCI收录)。
浅论都市报对民众话语权的借用。 《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CSSCI收录)。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从新闻实务角度反思新闻教育改革。《新闻界》2008年第3期(CSSCI收录)。
王海燕:论大陆媒体人利益角逐的常规路径。 《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
反思量化考核。《中国记者》2007年第3期。
王长潇:内部管理各具特色的“京城传媒四少” 。《新闻界》2005年第1期(CSSCI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对绩效考评导向功能的思考。《中国记者》2003年第9期。
:绩效考评在报纸采编中的调控功能。《新闻界》2003年第4期(CSSCI收录,2003年度广东省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
解析南方日报采编系列分配机制改革。《传媒观察》2003年第3期。
为什么要“由表及里”? ——关于南方日报改扩版的研究。 《新闻界》2003年第1期(CSSCI收录)。
(第二作者):《南方日报》采编体系改革解析。《中国记者》2002年第12期(CSSCI收录)。
关于南方日报采编系列分配机制改革的研究。《新闻界》2002年第6期(CSSCI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2年度广东省新闻奖新闻论文三等奖)。
党报优势向竞争力的转化。《新闻界》2002年第4期(CSSCI收录)。
“五骂”来信发出后的思考。《新闻记者》2000年第8期(CSSCI收录)。
客观报道不是“百宝箱”。《新闻记者》1999年第5期。
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新闻传播》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试论“魔弹论”。《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主要成就
Conference Papers: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Capital exchange: The Normal Paths for Chinese Newsworkers to Pursue Their Personal Interest. The IAMC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1 Conference, 13rd-17th July 2011, Istanbul, Turkey.
Yin, Liangen & Haiyan Wang, People’s Myth: The ‘Miracle’ of China’s Modern Media Coverage of Humanitarian Disasters. The 60thAnnual IC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onference, 22nd-26thJune 2010, Singapore.
个人生活
尹连根副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于四川日报、南方日报从事新闻采编、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
转载:尹连根漫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习、工作体会
尹连根漫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习、工作体会
编者按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按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复旦大学合作“全球媒介与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的计划,我中心尹连根博士赴英国从事为期一年的学习工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是伦敦大学最著名的学院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院校。编者特邀请尹连根博士就伦敦的学习、工作感受撰写文字。域外学术,四时不衰。才子度量,滔滔直言。以传达思想,沟通学问。
谈到在LSE的读书感受,我首先想,我们最需要破除的是对西方学术的神秘感。这个世界其实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场域构成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谁也不能代表谁而自以为是世界。人文类学术至少传播学应该是也一样。我们大可不必一见到英语就五体投地,就以为是世界水平了。其实,学术的圈子并不大,至少我以为传播学是如此,基本上各自在各自的圈子里玩(注:“玩”并无贬义)。英国人围绕着media and society在玩,美国人围绕着journalism,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在玩,同时,他们又时不时地连同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同属于英语体系但玩家力量还不是很大的国家的人一起玩。美国传播学以量化起家,英国传播学跟着玩了一小会便觉得这样跟着人家的屁股转没有意思,便自己相对独立地玩起社会批评这种以思辨见长的务虚套路了,尽管他们内部后来分野,一部分人做起了自命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另一拨人走上政治经济学的路子。那么,你说到底谁代表世界水平了?谁也说服不了谁,也犯不着说服对方,因为其实大家本就在不同的圈子里玩,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就行了。所以,至少我看的英国传播学书籍和论文更多的还是引述英国自己那个圈子内的人的文献。像我们上课所用的参考书和文章,也更多是英国传播玩家们的著述,比如,Stuart Hall,Nicholas Graham,James Curran,Colin Sparks等人的书或文章。以致我今天在课堂上忍不住问了我们老师一句,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大学读书期间都要花很多时间和很多课时来学习美国传播学所谓的什么知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而且大以此为荣,怎么你今天一堂课以效果研究为名就把美国人几十年的研究心血结晶打发了?而且,连agenda setting这样在中国都如雷贯耳的东西竟然都只字不提。哎,不来没感觉,来了英国以后,我觉得别以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什么了,其实大家还是更多关心自己所处区域和十分关联于自己文化背景的事情,像英国传播学,他们首先是关注英国,然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主要是德国、法国的东西,其他的,who care?这也便十分不奇怪哈贝马斯60年代就写好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却直到1989年才有英文译本。当然,每个圈子里的人水平肯定有高低,只不过英国对圈子里的人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相对来说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不像我们中国更多的是自己只说自己的水平高,或者彼此当面不停地抬轿子,而一转身,又把对方往死里贬,搞得后生始终一团麻不知道究竟哪个水平高水平低。
人物事迹
但是,就圈子本身的游戏规则来说,我不得不承认,英国那个其实并不大的学术圈子对自己圈子游戏规则的遵守,如同英国人对所有他们所制定制度的严格遵守一样,令人肃然起敬。像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是什么?其实就是对你进行他们那一套学术游戏规则的灌输,更准确地说,就是洗脑。所有要求你提交的所谓essay,尽管2000字到5000字不等,但一律要求非常统一的模式,而且不光专业课讲,还有诸如academic English这样的公共课讲。他们非常重视方法论的训练,尽管他们不认同美国的量化研究,但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方法却是传播学各方向的必修课。同时,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是必修课。不按方法论严格规定步骤进行论文写作的话,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他们非常重视对自己领域所沉淀下来的理论进行传输,也就是让你非常清楚所涉及领域哪些人是牛人,哪些是大牛哪些是二牛,这些大牛二牛又主要牛在哪里。但是,我所说的灌输,并不是像我们国内的老师上课那样,又是讲概念又是举例子地进行详细阐述,这边上课只是进行一个地图式的导读(map)而已,更多的是要求你课前课后的阅读。在英国,没有哪一门课不是一串长长的阅读书目(reading list)的。一般来说,不可能都读完规定书目中的指定篇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3 23:58
目录
概述
报道大事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