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会鹏
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会鹏,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国际政治理论、日本社会与文化、南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研究。
所获荣誉
1991年5月,《种姓与印度教社会的现代化》被北京大学评为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印度社会冲突的文化心理基础》被北京大学评为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
1992年4月,被东北亚研究编辑部聘为特约撰稿人。《中日传统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被北京大学评为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
1993年北京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学基金。
1996年5月,被北京大学评为95-96年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1998年获北京大学颁发1998年度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6月,“97-98南亚形式报告:印巴安全对话与中国的南亚政策”,被北京大学评为第六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0年10月,《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荣获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第二届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三等奖。
2001年9月,被中国亚州发展交流协会聘为第四届理事。
2002年《种姓与印度教社会》被北京大学评为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且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8月,四川大学聘为四川大学南亚与中国西部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2006年12月,被中国亚州发展交流协会聘为第五届理事。
2010年1月《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颁发第一届《日本学刊》优秀论文隅谷奖一等奖。
2011年12月《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颁发被第三届《日本学刊》优秀论文隅谷奖一等奖。
所授课程
1《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合讲,博士生必修课);
2《文化与国际关系》(硕士生选修课);
3《心理、行为与文化》(全校通选课);
招收“南亚地区研究”方面的博士生。
研究领域
1、比较文化;
2、文化与国际关系;
3、心理文化学理论;
科研项目
1、印度社会与文化;
2、比较文明社会;
3、文化与国际关系;
人物著作
专著
《认识日本人》重庆出版社 1997
《印度文化史》(台)亚太图书出版社 1998
一应俱全印度人》(合著)时事出版社 1998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合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心理文化学:许烺光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合著)(台)南天书局 2010
《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东の隣人》(合著)近代文芸社 2001年
《中国人は恐ろしいか?》(合著)三和书籍 2002年
论文
1、人、文明体与国家行为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2、人、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3、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4、“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维度与“心理-社会均衡”(PSH)的动力学关系——对许氏理论的若干阐释和补充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5、“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心理文化的视角 (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0期)
6、心理文化学:一种对原学问的追求 (载于《中国文化报》2013-06-24)
7、“和谐”与“伦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心理文化学角度的探讨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2期)
8、“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9、儒家的战略文化与中国人日本观的深层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2期)
10、“伦人”与“服国”——从“基本人际状态”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国家形式(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1、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印度村社的论断——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载于《南亚研究》1983年01期)
2、关于印度封建制问题 (载于《南亚研究》1983年02期)
3、种姓的社会流动及其理论 (载于《南亚研究》1986年04期)
4、印度“潘查雅特”制度初论 (载于《南亚研究》1989年01期)
5、种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载于《南亚研究》1989年03期)
6、文化整合与种姓的未来 (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7、阶级、主导种姓与印度乡村的权力结构 (载于《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1期)
8、“贱民”运动的领袖安培德卡尔——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载于《南亚研究》1990年02期)
9、种姓的名称、定义及本质问题 (载于《南亚研究》1991年01期)
10、种姓的对立——种姓构造分析之一 (载于《南亚研究》1991年04期)
11、孔雀王朝时代的乡村社会 (载于《南亚研究季刊》1992年01期)
12、不可接触制的历史与现状 (载于《南亚研究季刊》1992年04期)
13、印度教种姓的思想基础——种姓构造分析之三 (载于《南亚研究》1993年01期)
14、马克斯·韦伯的印度宗教观、种姓观浅析 (载于《南亚研究》1993年04期)
15、文化传统与西方式政治制度在印度的确立 (载于《南亚研究》1994年02期)
16、印度种姓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种姓化——当代印度民主政治悖论之一(载于《南亚研究季刊》1995年01期)
17、“解脱”与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 (载于《南亚研究季刊》1995年04期)
18、印度究竟能走多远?——新兴大国共同崛起的可能性分析 (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09期)
19、“龙”对“象”的魅力——印度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载于《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20、文明整合与CHINDIA (载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1、中印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对比分析 (载于《南亚研究》1997年01期)
1、日本家元制度的特征及其文化心理基础 (载于《日本学刊》1993年06期)
2、奥姆真理教与当代日本青年 (载于《青年研究》1995年08期)
3、“依赖”、“缘”与“独立”、“契约”——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日本人际关系模式面临的挑战(载于《日本学刊》2000年04期)
4、一幅日本民族性的透视图——战后50年再读《菊花与刀》 (载于《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04期)
5、日本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从个人与集团的角度考察(载于《日本学刊》1996年02期)
6、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 (载于《日本学刊》1997年01期)
7、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浅析 (载于《日本问题研究》1997年01期)
8、《比较文明社会论》与许烺光的日本人理论 (载于《日本学刊》1998年03期)
9、文化与日本外交 (载于《日本学刊》2003年03期)
10、自民党得票率与日本的米价——对自民党统治与其农业政策关系的数量分析(载于《日本学刊》2004年03期)
11、“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载于《日本学刊》2006年03期)
12、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载于《日本学刊》2007年02期)
13、论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 (载于《日本学刊》2008年01期)
14、论日本人的交换模式 (载于《日本学刊》2009年04期)
15、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 (载于《日本学刊》2010年02期)
16、中日传统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 (载于《日本学刊》1991年04期)
17、亲属体系与行为方式——中国人与日本人特点的比较分析(载于《日本学刊》1992年02期)
18、中国人的日本观的深层次分析(载于《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第四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
19、中日文化心理研究的一个视角 (载于《世界知识》1998年06期)
20、中国人·日本人:我眼里的你是什么样 (载于《世界知识》2002年14期)
1、从“无交往婚”到“半交往婚”——对豫东地区-村落婚前交往变化的考察 (载于《青年研究》1996年03期)
2、《论当前中原地区的婚事消费——对西村三个结婚个案的考察》 (载于《青年研究》1996年01期)
3、豫东地区婚礼中的“随礼”现象分析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6年06期)
4、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以河南省开封县西村为例 (载于《青年研究》1997年01期)
5、中原地区的生育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以西村为例(载于《民俗研究》1997年02期)
6、中原地区“闹房”习俗的社会功能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 (载于《民俗研究》1997年03期)
7、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载于《青年研究》1997年09期)
8、中原地区的干亲关系研究——以西村为例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06期)
9、中原地区青年同辈群体“把子”研究——以西村为例 (载于《青年研究》1998年02期)
10、中原五村上门女婿及其社会地位问题 (载于《民俗研究》1999年02期)
11、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 (载于《青年研究》2000年12期)
12、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项文化人类学分析 (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1、“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日本文化漫谈之一 (载于《当代亚太》1995年02期)
2、“单一社会”与“社会的单一化”——日本文化漫谈之二(载于《当代亚太》1995年03期)
3、“姬百合之塔”、“耻感文化”与大国梦——日本文化漫谈之三(载于《当代亚太》1995年04期)
4、真理!真理!——日本文化漫谈之四 (载于《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5、面条、“道”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化漫谈之五 (载于《当代亚太》1995年06期)
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一 (载于《当代亚太》1996年03期)
7、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二 (载于《当代亚太》1996年04期)
8、日本人的“岛国意识” (载于《当代亚太》1996年06期)
9、日本人与“榻榻米” (载于《今日民族》2002年03期)
10、日本近期发展趋势 (载于《日本学刊》2003年01期)
11、日本人的“恩义意识” (载于《当代亚太》1997年01期)
12、诸神的争吵与凡人的迷误——关于南亚次大陆上是非恩怨的对话 (载于《世界知识》1998年18期)
13、印度——腾越中的亚洲巨象 (载于《21世纪》2000年06期)
14、巴基斯坦:困境中的抉择 (载于《世界知识》2001年21期)
15、印度教派冲突的背后 (载于《中国宗教》2002年03期)
16、宗教对立缠绕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难解之结 (载于《中国宗教》2003年03期)
17、印度:生死热浪 (载于《南风窗》2003年12期)
18、印度圣河沐浴惨剧随想 (载于《世界知识》2003年12期)
19、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载于《人民论坛》2010年21期)
20、印度的底层社会 (载于《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09期)
21、西丸震哉《食物生态学入门》 (载于《读书》1982年10期)
22、沉下去,扎扎实实做点事 (载于《青年研究》1997年02期)
中日“历史再认识”的实像与虚像 (日文) 《现代中国事情》 第19号 2008年5月
尚会鹏:儒家的战略文化与中国人日本观的深层 《国际政治》2004-2,约11000字日语版发在日本法政大学《日本学研究论文集》 2004-9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尚会鹏教授学术专访:永葆好奇,求索不止.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1:52
目录
概述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