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Bhimrao Ramji Ambedkar,1891—1956年),
印度宪法之父,现代
印度佛教复兴倡导人,印度“
不可接触者”(即四大
种姓之外的“贱民”)领袖。
人物履历
1891年出生在中央邦一个小村镇的贫穷家庭,他属于印度社会地位最低贱的贱民,即不可接触者。
生于贱民家庭。后来成为该阶层民众中第一个获得大学学位的人。在
孟买大学上学时第一次接触
佛教,曾赴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积极推动改善印度贱民处境活动,领导贱民开展坚持真理、争取平等权利运动。他反对
甘地支持等级制度的立场。为了维护贱民阶级的代表权,安贝德卡尔要求建立该阶层独立的选举制度。甘地反对这一提议,但他们在1932年达成妥协,签订蒲那盟约。
1927年,安贝德卡尔发起了一次颇具规模的运动,要求政府允许所有人,无论种姓高低,都能够享用公共饮用水,允许所有种姓能够进入寺庙祈祷。
1932年,英国殖民者宣称将采纳安贝德卡尔的建议,考虑为受压迫的阶层提供单独选区。
1932年9月,安贝德卡尔代表印度教徒中的低种姓和贱民与
印度国大党的代表签订了《浦那协定》。
1935年,安贝德卡尔宣布,由于种姓阶级制度的不公正,他不愿再信守
印度教,并且呼吁他的支持者也放弃印度教,转投佛教。
1936年,安贝德卡尔创立一个新的政党——独立劳动党(Independent Labour Party),推选“贱民”出身的候选人,参加1937年孟买地方选举以及中央立法院选举,在孟买立法院中共有15个席位保留给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独立劳动党一举获得了其中的13个席位。
1947年印度独立后出任首届司法部长和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了印度的一部宪法。但由于他的种姓出身为贱民,所以他并不为印度精英阶层所接受,而且在种姓问题上与甘地起冲突。最终,他宣布不再信奉印度教,转而信奉佛教,并建立第一所专供贱民学习的学校。
1950年5月
世界佛教联谊会在当时的
锡兰首都
科伦坡首届大会,安贝德卡尔在会上公开表示:印度的贱民以佛教作为皈依。
1951年,由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平等的设想受阻,安贝德卡尔毅然辞去内阁部长的职位。
1956年在
加德满都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联谊会大会上发表了“
佛陀或
马克思”的论文。
1956年值纪念释伽牟尼
涅槃2500周年之际,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率百万印度教贱民改信佛教,并在印度各地发起“贱民改信佛教运动”。用适合于现代的人道主义原则解释佛教,主张只有佛教的平等精神才能使印度摆脱
种姓制度的桎梏,改变印度的贫穷落后面貌。著有《佛陀与其佛法》,后被印度新佛教徒定为圣典。
1956年12月6日,安贝德卡睡着后,于德里家中去世。
所获荣誉
安贝德卡尔是尼赫鲁内阁中唯一一名“贱民”出身的部长,负责法律事务。他主持印度独立后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构建了印度宪法的基本原则,被誉为“宪法之父”或者“印度共和之父”,他一直致力于改善贱民的社会地位。
人物评价
客观的说,安贝德卡尔的改宗运动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为提升贱民社会地位做的最后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在印度的短暂复兴,同时也招致了印度教徒对安贝德卡尔的批评。安贝德卡尔的改宗运动非常短暂,既没有撼动印度教的社会根基,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贱民的社会处境。直至今日,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并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基于种姓的社会歧视不但没有消失,残忍的种姓迫害事件也还时有发生。要从社会观念和社会心态中彻底消除对贱民、低种姓的歧视,还尚需时日。然而,安贝德卡尔在宪法中为贱民和低种姓保留席位的做法对于印度民主政治的影响却不断加深。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选举都要为贱民保留席位,在考大学和公务员的时候也对贱民有特殊照顾,这些举措促进印度民主政治出现一个特殊现象,即贱民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低的情况下,展现出极大的政治参与热情。这些都与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的努力密切相关。——《澎湃新闻》
安贝德卡尔博士曾任印度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是印度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改革家。他出身被传统婆罗门教视为“贱民”的马哈尔种姓。虽自幼饱受高种姓印度教徒的歧视,他依靠超越常人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现代印度政治舞台上和社会改革运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领衔起草的印度共和国宪法奠定了今日印度的基础,他引领的社会改革运动冲击了传统印度教种姓社会,他晚年发起的新佛教运动改变了印度部分地区的宗教格局。——《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