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麝鼩
鼩鼱科麝鼩属动物
小麝鼩(学名:Crocidura suaveolens),别称小尖嘴鼠、北小麝鼩。小麝鼩体形似小家鼠,但较小,体重仅4~6g,体长约60mm左右,背毛灰棕色,微闪光泽,毛基暗灰色,毛尖灰棕色。
形态特征
小麝鼩体形似小家鼠,但较小,体重仅4~6g,体长约60mm左右。吻鼻尖长,呈象鼻状,适于挖掘土壤,吻侧有长须。眼小,耳壳正常。尾较短,一般为体长的60%左右,其上长有稀疏但明显的长毛。四肢较纤细。被毛细软。乳头3对。
小麝鼩背毛灰棕色,微闪光泽,毛基暗灰色,毛尖灰棕色。腹面灰白色染棕色,毛基灰色,毛端白色染棕色。尾二色但不甚明显,尾上与背部同色,尾下稍浅淡,尾部稀疏长毛白色。四足背面毛白色和褐色混杂,个体差异较大。
小麝鼩颅骨狭而扁,吻部长,从吻端至脑颅逐渐由窄变宽。脑颅部仅稍隆起,侧面观颅骨背面由吻端至顶骨几乎为一微斜之直线。阙如,人字嵴较明显。
小麝鼩齿式=28。齿尖白。上颌第1齿强而弯曲,状如镰刀,具一明显的后尖。第2、3上门齿及上犬齿为单尖齿,其中第1单尖齿较大,齿尖明显高于第1上门齿的后尖;第2、3单尖齿甚小,不及第1单尖齿之半,而与其后上前臼齿的前尖儿等高。上前臼齿较大,原尖退化,外侧主尖十分明显,而高于臼齿齿尖。臼齿大小及齿尖高低从第1上臼齿向后依次逐渐减小。上前臼齿及第1、2上臼齿后缘凹陷,与川西长尾鼩类似。下颌门齿甚长而前伸,末端略向上钩弯。下犬齿明显小于下前臼齿,下前臼齿及下臼齿齿尖尖锐,臼齿大小及齿尖高低亦从前向后依次减小。
栖息环境
小麝鼩的适应性较强,分布比较广泛,栖息于中温带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多见于农田、菜地、灌草丛、林缘及湖边等处。
生活习性
小麝鼩性贪食。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果实种子等。捕获后也喜食饲喂的蛙肉、兔肉等。由于农作物频繁交替种植迫使小麝鼩总是忙碌不停地寻找食物。小麝鼩在哺乳动物中体温最高,达到40℃以上。为了保持体温,尤其是隆冬时节,不得不不停地吃,一昼夜吞进相当于自身体重1.5 倍,甚至2~3 倍的食物。由于其生理的原因,需要向体内经常输入大量氧气,其略长的鼻子可较好地胜任这项工作。
小麝鼩散发出的体味非常难闻,这令“敌人”作呕的气味能挽救了它们的性命,许多猛兽包括雄狐都讨厌猎取它,但猫头鹰除外。
小麝鼩像许多啮齿动物一样,小麝鼩冬季不蛰伏。小麝鼩巢建在草丛土坑中,有时在鼠洞中,隐蔽性极好它自己通常不打洞,只是利用啮齿动物或鼹鼠铺设的暗道自由出没;它们通行的通道,洞宽只需2 cm左右,大约唯有小麝鼩才能轻而易举地到处乱窜。
小麝鼩和许多动物一样捍卫属于自己的狩猎领地,不允许被同类对手侵占,但繁殖期例外。小麝鼩寿命短暂,总共才一年半,实际上更短。小麝鼩个体越小,“睡觉— 进食”循环次数越多。小麝鼩在一天一夜之间轮番“睡觉— 进食”次数比其他哺乳动物要多得多。小麝鼩的一天一夜可分为78 个时段。也就是说,在24 小时以内,它睡78 次,当然也醒78 次,醒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补充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马其顿、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北的东部地区,向西分布到四川、贵州、宁夏、甘肃和青海。科伯特等甚至认为其向南延及台湾。
繁殖方式
小麝鼩每年繁殖1次,4~5月交配,7~8月产仔,每胎5~8仔。
小麝鼩的幼崽期只是个极短的时间概念,因为一个月后它们就长大独立生活了。在未成年前,小麝鼩幼崽寸步不离母亲,不敢独自行动,即使近距离地面迁移,也要靠母亲亲自带队,具体行为为第一只幼崽用牙咬住母亲尾巴的毛皮,第二只仿效第一只紧随其后,接着第三只、第四只……像火车头牵引着一节节车厢。小麝鼩幼崽们翘起鼻子瞎摸合眼紧跟着母亲,每次大概3~7 只幼崽呈链状成纵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果转移途中有幼崽不小心掉队,它即刻会发出吱吱的尖叫声通知母亲,母亲便会循声而去找到它再带着它归队。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其分布区的西部比较罕见,种群密度比较低,但越往东部越常见。小麝鼩在1991年被哈里森和贝茨描述为在全球部分区域是无处不在的。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杀虫剂和除草剂在农业方面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到该物种,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3:5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