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勤补拙
汉语成语
“将勤补拙”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隋·李德林《霸朝杂记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成语出处
·李德林《霸朝杂记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成语“将勤补拙”由句中的“以勤补拙”演变而来。
成语故事
公元825年唐敬宗任命五十三岁的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在这以前,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因此,他治理一个州是有经验的。
不过苏州不比杭州,在唐代东南地区称得上最大的州。这里人口众多,商市繁荣,交通发达,公务方面要比杭州繁重得多。但是新上台的敬宗皇帝认为白居易富有才干,能治理好苏州,所以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苏州的地方官吏早就知道白居易的政绩,都很敬重他。
新官上任,地方绅士等照例要宴请接风,笼络关系。白居易传下话去,声称都免了,这样,又腾出了不少处理公务的时间。为此,他一连十天不喝一口酒、不听一曲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白居易初步了解了苏州各方面的情况,随即着手整顿吏治。他废除了一些烦琐的条令,适当减轻了百姓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负担,博得了百姓对他的好评。后来,白居易在给朋友的一首长诗中,提到了当时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来加以弥补。
成语寓意
这个成语告诉人们要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为自己条件差而怨天尤人,自甘沉沦,自我放弃,在无望中虚度岁月,而是树立起雄心壮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一定能行,决心用勤奋弥补不足,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聪明的人不一定都成才,笨的人不一定不成才,成才的关键是勤奋。只有通过自己勤奋的努力,才能使自己能够在一次次不断落后的情况下超越他人,实现个人梦想、民族梦想、国家梦想。渴望成才与成功的人,没必要羡慕别人人生舞台上的星光闪烁,应该相信,自己经过“将勤补拙”的打拼,也一定会有所成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将勤补拙”表示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奋来弥补。今有自谦之意。
“将勤补拙”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贻众诮。”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宋·黄庭坚《破奚移文》:“截长续短,凫鹤皆忧;持勤补拙,与巧者俦。”
宋·张栻《答郑仲礼(其二)》:“日夜黾勉,将勤补拙,未知还能及民万分一否?”
·庄季裕《鸡肋编》:“如拙勤终不补,将勤补拙,斧斫仍手摩,大斧斫了手摩娑。”
参考资料
将勤补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