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
日本江户时代寺院所设的私塾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8)寺院所设的私塾,又作寺或寺小屋。
发展
在享保以前,寺子屋并不多,但到文化、文政以后,寺子屋有了大幅增加,仅在文化到庆应年间设立的就有近万所,其设备逐步得到完整,数量亦不断增加,遍布于都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其教学内容系以阅读、书写、珠算为主,强调封建伦理。。著名的历史学家石川谦指出,正德、享保期间寺子屋 在江户府内兴盛起来,《近道子宝》、《诸职往 来》、《四民往来》及《文材节用笔海往来》等教科 书在这时开始出版。对寺屋、寺子、寺入等词源 词义的议论也是这时候,手习 被奖励推广也 是这一时期。据《有德院殿御实记附录》(卷10) 记载,享保七年江户府内的寺子屋有800所.
明治五年(1872),日本颁布《学制》,各地纷纷设立小学,寺子屋遂逐渐消失。
教育形式
寺子屋的入学,江户地区安排在旧历2月上旬,全国不尽统一。入学那天,寺子要在父母带领下去见“师匠”,送上若干的钱款和点心,并 配上扇子,表明学习的愿望。在寺子屋,寺子们 要在学5—6年时间,学习在封建制度下生存的 智慧、知识、礼节和生活习惯等。 寺子每天的学习,称做“七习”。从早晨7点 半左右学到下午两点半左右,约7个小时。有的 寺子屋在课后安排女孩学习古筝或者三弦、缝 纫等,安排男孩子学习珠算等。农村的寺子屋,到了农忙期间还要有“朝习”,清晨晚间学习。休息日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每月的朔日(初一)和逢五(五、十五、二十五)休息,或六天休息一次。寺子屋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教材是“师匠”自己编写的,还有很多是专人 编写的。如《色叶四十八文字》(日语字母表)、《名头字尽》(历史名人姓氏大全)、《村名尽》(附近村、町名录)、《国尽》(五畿七道名录)、《近道子宝》(教授四季、方位、十干十二支等)、《古今和歌集》等。在教材中最多的是称为“往来 物”的教材“往来物”原指武士和贵族往来的信件,后形成一种专门的教科书。据石川松太郎的《往来物的成立和展开》考证,“往来物” 教材多达7 000余种。 “往来物”范围很广,多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编写,如在农村有《农业往来》、《田舍往来》、《百 姓往来》等,内容是如何使用土地和农具,如何 栽培谷物等劳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城市 有《商卖往来》、《批发商往来》等,讲授商业用语 和知识。还有以渔业和渔民生活为中心的《舟方往来》,以匠人生活为中心的《木匠往来》、《瓦匠 往来》,等等。 在寺子屋,没有升学考试,也没有升降级,孩子们主要是通过兴趣学习,或者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学习。彼此间没有更多的竞争意识。当然,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寺子屋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每年一次“大浚”(大考),每月一次小浚(小考,主要是背诵和默写学习的内容)。寺子屋也举行一些学习竞赛,如模仿相扑比赛的“角力书”,将学生分为东西两方,让大家书写汉字,看哪一方获胜。
寺子屋在教习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还教授地理,人名,书信写作,以及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技能技巧。教材有‘庭训往来’,‘商卖往来’,‘百姓往来’(书信礼仪),‘千字文’(识字),‘名头’,‘苗字尽’(人名),‘国尽’,‘町村尽’(地名),‘四书五经’,‘六谕衍义’(儒学),‘国史略’‘十八史略’(历史),‘唐诗选’,‘百人一首’,‘徒然草’(古典诗词)。其中往来书信频繁被作为教材,因此往来物也是教科书的代名词。
推行实用教育
寺子屋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实用教育,正如前项教材中所叙述的那样,除基本的识文断字外,还包括诸多实际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说,寺子屋教育从教学形式到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重视实践环节的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
意义
寺子屋教育是日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平民教育形式,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寺子屋教育开创了日本民众教育的先河。寺子屋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向庶民阶层普及,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寺子屋教育也成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如将军吉宗对寺子屋极为关心,曾专门奖励经营寺子屋有成绩的人,责成人专门编写《六谕衍义大意》,作为“民家手习用书”。
其次,寺子屋教育是日本近代教育的温床。日本的近代“学制”便是以寺子屋教育为基础的,众多小学也是由寺子屋升格而来的。明治维新后的小学数量增加很快,这是和寺子屋的普及密切相关的。
再次,寺子屋教育开创了日本近代道德教育的先河。日本的寺子屋教育除了文化教育外,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也是重点。江户时代的寺子屋教育提出了很多道德规范,崇尚质朴、勤俭、勤奋、努力和安分守己。
最后,江户时代末期的寺子屋教育为明治维新的教育普及进行了文化准备,为明治时代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供了基础条件,为明治维新进行了人才准备,为后期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0 10:26
目录
概述
发展
教育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