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湘灵》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作者二十七岁时离开初恋已八年的湘灵,去参加科举的路上写的。前两句写天寒地冻,别泪凝腮,无限的相思使人下意识地总是经高必回眸怅望;后两句写留下的湘灵也独倚西楼深情期盼。诗人相思恋人,情意无限,全诗写得凄婉哀伤。
1.
湘灵:是指作者青梅竹马的至爱恋人,安徽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湘灵”本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原意是湘水之神,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由此成为一个美好的意象,白居易用这个美丽的名字来代指他心目中难忘的初恋爱人,而特意隐去恋人的真名也是有可能的。
白居易祖籍河南,出生不久,家乡就惨遭战火的侵袭,民不聊生,他的祖父祖母也因此相继离世。为了躲避战火,父亲把白居易和母亲送到了相对安宁的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也就是在这里,白居易遇到了湘灵。他们初见的具体年份或已不可考,有说是唐建中三年(782),有说是唐贞元六年(790),总之,他们相恋并在一起了,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贞元七年(791)到贞元十四年(798),除却短暂的离开,符离时期的白居易除了闭门苦读,最幸福的时光很可能都是在湘灵姑娘的温柔陪伴中度过的。直到贞元十四年(798),他离开了符离,去参加科举考试。直到贞元十六年(800),诗人进土及第,这两年间,他写过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寄湘灵》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居易自己:自从他告别湘灵之后,奔波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对湘灵的思念却如影随形,每当独处的时候,思念的泪水不由得清然而下,在严赛的空气中瞬间冻结为冰;奔波在旅途中的他,每次经过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忍不住回头眺望,好像他能够看到远在符离痴随等着他的湘灵。首句之“冻不流”的形象,次句之频“回头”的细节,都写得是非常感人。
后两句则是自居易想象中的湘灵:此刻我的爱人又在做什么,她肯定也和我一样,自从离别之后, 日日夜夜独自简在西楼的栏杆上,任凭思念的愁绪将她紧紧地包裹……第三句转出“遥知”来,然后“遥知”又与第四句的“应”呼应,凭借想象,使思念愈发强烈,且不是我思念人,而是人也思念我,一倍愁矣。诗中对凄苦相思的描写,哀婉动人而个性化十足。
当代辞赋作家、诗人
王志清:此绝句婉转悱恻,词清情真,应该说是唐人七绝中的上品。而此诗诸多选本少见选入,其实,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沈祖棻先生说:“元稹、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也是值得称道的。他们的诗以浅显通俗见长,在七言绝句方面,也保持了这一特点。对于当时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他们写得很多,但却几乎全是用五、七言古诗来写的。尽管如此,这两位诗人以七绝诗描写的对于家庭朋友生离死别的悲感和其它日常生活,仍然非常真挚恳请,一往情深。……白居易的七言绝句,特别流畅宛转,比元稹的成就更高一些。”沈先生精辟概括,中肯深切,其中的“真挚恳请”“一往情深”“流畅宛转”,也是此诗的突出特点。或者说,此诗可当其评价。(《白居易诗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年间(806—820)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
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