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元夫》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寄张元夫①
前溪独立后溪行②,鹭识朱衣自不惊③。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张元夫:与薛涛同在武元衡幕府中,二人关系相近。后被荐为礼部员外郎,因陷于党争被贬官外放。
②前溪:通前妻。后溪:四川凌云寺。
③朱衣:红衣,这里指代官吏。
④伯牙:俞瑞字伯牙。春秋时、楚国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白话译文
白鹭一会独自立于前溪,一会又路到了后溪巡行。它见惯了穿着红衣的官吏,所以也就处变不惊了。
想问一下人间的忧愁与孤寂是什么滋味。那就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从此不再弹琴的感受一样吧。
创作背景
此诗所寄对象是张元夫,此人曾与薛涛同幕,文宗时任中书舍人。后被白居易荐为礼部员外郎。这首诗应是张元夫到京前,元和十年薛涛与李程别后一段时间内所写。由于同在武元衡府中共事,关系又十分要好。不然,他不会成为薛涛的倾诉对象。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从首联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在给人们讲述一只鹭的故事,它在前溪站一会儿,又到后溪走一走,见到了红衣人已经司空见惯。可以看出,其中“立”“行”“识”“惊”都是拟人化动词。据之可说与之相关的名词也是对人物的指代,由此便可进入象征。
以李程和薛涛的关系为线索,对此诗进行剖析,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首先,从李程方面来讲,在《江月楼》诗中以鸥鹭分别喻指李程和诗人的话,而在本诗中鹭的单独出现就是薛涛自喻。故此“前溪”即“前妻”的谐音,对于李程来说“前溪”(前妻)已碑立,“后溪”(后妻)自然是诗人自喻,且已“行”(离)去。就是说,上半句描述了李程目前的配偶状况。其下半句意为,她对披着“朱衣”的官吏已经看透了。
其次,从薛涛自身方面看,若将鹭作为自喻,对好朋友倾诉心事,其内容自然不会如此简单。其“前妻”意与庚信《乌夜啼》及《荡子赋》中“前溪”诗意相同,都是指寄托相思之情。而“后溪”作为地名,指四川的大佛凌云寺,正是一个适合于修身养懒性的地方。加之,句中“行”有修行意。故之,诗人就给张元夫透露了要以修行来替代相思之苦的信息。从上述,其首联上半句意:想思只泣后溪修行。
下半句意即,我见到红色的衣物不再惊奇赞叹。也就是说自打从与李程离别,就不想再见穿红衣的官吏。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尾联所述意思甚为明了,即:人世间忧愁寂寞、孤独,莫过于知音的逝去。
于是说此诗是寄给张元夫的,表面上似乎是在埋怨、责怪李程,来作给张元夫看。倒不如说是寄给李程,以述相思之苦的诗作。
名家点评
高雄师大教授、诗评家苏珊玉《古典诗歌研究汇刊·薛涛及其诗研究》:这是一首慰人寂寥之诗,其以“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点明张元夫的孤寂,并表达不尽之意于言外,期能使张元夫振奋,此正可以说薛涛诚挚交友态度及体贴的心思。
作者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