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
中国画技法名
宿墨,中国画技法名。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之气。
释义
宿墨积留在砚台上的陈墨。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 太宗 一日写书,笔滞,思欲涤砚中宿墨,顾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铜池涤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赵水曹书画八砚》:“﹝赵竦﹞云性懒涤砚,又不奈宿墨滞笔。日用一砚,八日而周,始一濯之,则常用新砚矣。” 清 曹寅 《和芷园消夏·涤砚》诗:“宿墨能除砚始灵,多生于此独忘形。”
简介
山水画家用之以醒画面精神。现代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
特点介绍
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来源
宿墨来自两个方面,一种就是研磨好的墨或墨汁放几天、过夜、甚至脱胶变质尔后再加上水调开使用。另一种是把墨块放在水里泡起来,泡成粉碎再用,这一种的效果会更好些。宿墨较有覆盖力,这样两种宿墨的效果都可能有些许小颗粒,画在纸上会有些许微妙的肌理效果。但宿墨在这个浸泡过程可能会因为天气原因发出熏人的臭味,画面完成经常衣服都会被熏臭,很难为一些个敬业的画家。
据记载,黄宾虹老先生曾经把用墨归纳为七类:“浓、淡、破、渍、泼、焦、宿”,尤其在晚年善用宿墨。经常在浓黑处,再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运用宿墨古已有之,只是确切年代难以考证而且被人们忽略而而已)。
制作
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宿墨的制作方法:
1、宿墨的制作可以用一得阁自己制作,方法是先把一得阁煮一下,煮至黏糊状,有时候会看到盆底沉胶糊了,不要紧,这是把一得阁中胶的成分给破坏了,这是第一步。然后把墨谅干,干了再泡开,如此反复几次更好用。写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显现出来。用有颗粒的宿墨,写出来的字很有质感。做的时候如果嫌墨少了,千万不能重新加墨汁。
2、宿墨:将一得阁墨汁倒入瓷碗,搁置于窗台,直至阳光晒成干块状(南方的朋友注意气候),然后加水使用。开始时水量可少一些。写完后即又可续水,稍加调试即可使用。这样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3、用墨一般研墨,但研墨一般不立即就用,而是将墨盖好后放上一、两天。用的时候,在旁边放一碟清水,将笔吃饱墨后,笔尖轻点一下清水再写。
4、用冷开水磨墨,放置几天几夜,等自然干后。[书法用的湿法制宿墨]
5、磨了墨,等墨自然干透(量要少,要不,怎么能很快干呢?),再加水重磨,那种颗粒感就出来了,且不臭。[国画用的湿法制宿墨]
6、磨出来的墨加些明矾第二天就是宿墨了。
7、先用热水泡墨条,2、3天后墨条发胖,胶渗出,倒掉水和胶。接着泡几个回合,墨就泡透了。这时容易臭,需要换凉水,在重复前面。这样,大部分胶就出来了,墨也损失的差不多了。 直到水清了,放多长时间都没有异味,这就成了————要费很长时间,但保存却很简单,只要有水不干就行了。中间过程中,那些黑水有时也可用,胶重,没有笔痕,有特殊效果。反正墨泡透后,也可以边做变用,一般质次墨无论怎样做都发臭-------现在还是觉得浪费,不如买老墨,直接用,很好用。
8、拿二块松烟放在锅里一煮,完后找个大口玻璃瓶装好放在冰箱冷藏,用时挖一些出来,用开水一冲好用的很。
9、把墨块捣碎后煮(是很臭),然后要放在太阳底下晒。
宿墨和非宿墨
宿墨和非宿墨有一种色相的和肌理的微妙差别,非宿墨细腻呈现暖味,宿墨颗粒较大、有覆盖力、色相比较冷。这个差别与油烟墨、全烟墨的差别类似:油烟有光泽,清透分明,全烟无光泽,柔和幽深,两种交替使用,就用出变化细微的冷暖和肌理,画面出现的那种微妙效果和感觉颇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习惯
本来在传统的绘画和书法的创作中对墨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油烟是用来绘画用,浓烈处发亮,生漆一般。而全烟无光,深幽沉凝,则是书法的选择。而现在被运用得更加灵活了。
工笔人物画的头发往往两种墨色来画,油烟渲染,滋润透明;全烟勾发丝,丝丝有质感;使得发髻蓬松又有光泽,细细把玩时分,细微处的节奏美非常耐人品味。仔细分析一下何家英等高手的作品便知其一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20:09
目录
概述
释义
简介
特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