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鼻海豚是鲸目海豚科瓶鼻海豚属哺乳动物,又称宽吻海豚。体纺缍形,头小,额部呈棒球帽状隆起;喙较长,但因额部大,外伸部分较短,喙与额间有明显的凹痕;下颌略突出于上颌;呼吸孔位于头背后部中央,呈新月形;背鳍高,近背部中央,呈镰刀形,前缘后屈,后缘微凹入;鳍肢位置靠前;尾叶后缘凹进,中央凹刻深,无点斑。背部周围的体侧、背鳍、鳍肢及尾叶上下均为灰黑色;体侧淡灰色,腹面灰白色。因长鼻子往往会联想到长颈瓶而得名。
形态特征
成年瓶鼻海豚的雌性身长为1.9~2.1米,体重为170~200千克,雄性体长为2.5~2.9米,体重为300~350千克。身体为流线型,中部粗圆,体背灰色或暗灰色,沿体侧向下渐淡,腹面灰色或灰白色;
背鳍、鳍肢、
尾鳍色同体背;喷气孔至前额有深色带纹。喙为体长的1/21,额部大而隆起,喙基部与额界限分明;下领长于上颌;背鳍位于体中部,鳍肢为5指,位于体前约1/5处,约为体长的1/6,尾鳍宽为体长的1/5~1/4,后缘中央有缺刻上下颌每侧有齿20~23枚。
头骨颅长大于颅宽的2倍。吻基部宽,向前渐窄。吻长为吻宽的2.3倍,大于颅长之半。前颌骨的中部稍扩展,后部右侧宽于左侧。鼻孔稍偏左,鼻骨也偏左。上颌骨后部宽大,后缘前凹。
颧骨细。腭骨平坦无纵沟,其前端不超过上齿列后端的联线。翼骨较宽,固着于头骨。
犁骨后端宽大于翼骨之宽。额骨被上颌骨盖住大部,其下部未向后伸展。顶骨下部较宽。下颌骨髁状突较小,联合短于下领骨长的1/5。前2个颈椎愈合。肋骨一般为13对,其中有5-6对为双关节头肋。胸骨扁平,共3节。前6对肋骨与胸骨相关联。
齿较大,呈圆锥形,长4-5厘米,直径约10毫米。齿列前端的齿较小,齿尖均向内倾斜。
胎儿时期,上颌吻突部两侧有白色刚毛,出生后即消失。1959年10月28日在黄海北部得一胎儿标本,上颌左侧生有刚毛6根,右侧7根。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行为
瓶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活动,较少游向远海,一般随着水温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可作向岸或离岸的
洄游。喜欢群居,常见有数百只的大群出没,有时许多个体并驾齐游,同时沉浮,虽受惊扰而不散。每分钟呼吸2~3次。它的跳水本领很强,有时全身跃出水面一两米高,特别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这种活动更为频繁。群体成员之间的眷恋性也很强,如果一个个体受伤,其他成员并不逃逸,而是围拢着受伤的同伴不忍舍弃。它游泳的能力也很强,疾速游进时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千米,但消耗的能量并不多,因为它的能量有效利用率比船只高出6~7倍。它不仅身体呈流线型,而且有特殊的皮肤构造,皮肤外表十分光滑。里面是海绵状结构,有很多乳突,乳突之间充满液体,犹如无数充满流体的细管,当皮肤表面受到海水紊流的压力变化时,细管内的流体就随着这种压力的改变流出或流入,使紊流的部分能量被吸收,所以在高速游动时不会造成严重的紊流,还能将紊流变成层流,大大地减少了水的摩擦阻力,使游动时既省劲又快速。
瓶鼻海豚十分惹人喜爱,人们也常用它来象征永恒的友谊。在一些海滨浴场,它还能与游人一起玩耍,在人腿之间穿梭游动,让人们轮流用手抚摸它的身体……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拯救溺水的人。早在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玻利尼西亚人和摩阿里斯人的一些绘声绘色的传说故事中,它被赋予了高度的理智和思维能力,扮演了“人道主义者”的角色。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位名叫阿里昂的音乐家,当携带着大量的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便要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祈求水手们允许他演奏完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瓶鼻海豚的注意,它们游过来驮起了阿里昂,并一直把他送到了海岸上。
事实上,瓶鼻海豚救人的行为纯粹是出于本能,因为它喜欢推动海面上的漂浮物体,因此被救护的对象并不只限于人类。例如它常常爱把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托出水面,或者抬起生病或负伤的同伴,对已经死去的同伴和幼仔,也干得同样认真。瓶鼻海豚的这种“救护行为”不仅表现在对同类中,而且对其他动物也是如此,甚至对各种无生命的物体,如大海中漂浮的乌龟尸体、碎木头等,也表现出同样的怪癖。因而一旦遇上了溺水者,就可能本能地将其当作一个漂浮的物体推到岸边去,从而使人得救。
作为这种本能的基础,是一种非条件性的泅出反射。即每当瓶鼻海豚的头部露出水面时,就会自动地打开喷水孔,并完成呼吸动作,这个非条件性刺激,在野生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泅出反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当在水下窒息的同伴受到死亡的威胁时,能够前去营救,将其托出水面,而受难的同伴只要头部露出水面,就会自动地激发起呼吸动作,从而获得了生存的希望。这种本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建立的,对于保护同类,延续种族是十分必要的。
瓶鼻海豚平时性情温和,尤其是被人驯服的海豚。有时候也表现出
攻击性。雄性瓶鼻海豚会因为争夺地位和配偶而打斗有时也攻击鲨鱼或其他小型海豚。在交配季节,雄性瓶鼻海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通过彼此撞击头部来展现力量。
瓶鼻海豚智力非常发达,比猴子要聪明许多。猴子要练习几百次才学会的技巧,瓶鼻海豚只要训练一二十次就能熟练运用。在海中觅食时,它们还懂得把海绵放在吻突上,以免被沙石刮伤。在海洋馆中,它们可以做出许多高难度的表演动作。
食性
瓶鼻海豚的食物主要包括
带鱼、
鲅鱼、
鲻鱼、
沙丁鱼等群栖性的鱼类,偶尔也吃
乌贼或
蟹类,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瓶鼻海豚钉子状的牙齿可以咬住猎物但是不能咀嚼食物。当瓶鼻海豚发现一群猎物时,会集体行动把猎物包围,也会搜寻那些在下层水域单独行动的鱼类。瓶鼻海豚也会用尾鳍击打猎物甚至把捉到的鱼抛出水面,然后自己也跳出水面,在空中再把鱼咬住。
沟通
瓶鼻海豚没有声带,一般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喷气孔下方的6个气囊发出的声音来交流。每只瓶鼻海豚都有独特的声音特征。海豚的声音如同人类的指纹,是个体识别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海豚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同家庭的小海豚会在一起玩耍,这时候识别母亲的哨声就显得非常重要。早在临产前几天,母海豚就会开始“胎教”。母海豚临产期的时候,总是独自发出叫声,起初科学家误以为它是在和同伴交流,后来发现附近没有其他海豚。这是让胎儿熟悉自己的声音,传递着类似“我是你妈妈”的意思。可是海豚妈妈对胎儿进行胎教的时候也会时常遇到干扰,别的海豚的叫声会让胎儿产生混淆。因此,海豚妈妈要反复强化,才让胎儿明确自己的声音。小海豚在出生后还需加以练习,大概一周以后才能区分。
天敌
虎鲨、黑鲨、公牛鲨还有同为海豚属的虎鲸等会捕食瓶鼻海豚,章鱼偶尔也会攻击瓶鼻海豚。小海豚的幼年成长期充满着危险,最具威胁的天敌就是虎鲨。幼年的小海豚必须跟着妈妈寸步不离,一旦离开妈妈的照顾,它们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此外,其他的群体成员会一起给小海豚保驾护航。
大洋洲西部的鲨鱼湾是3000多只瓶鼻海豚的家。每年夏天,数以千计的虎鲨来到这里觅食,瓶鼻海豚的幼崽性命堪忧。母海豚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降低风险:一是很多雌海豚选择在鲨鱼到来的高峰期之前繁殖,这能给小海豚几天的时间来练习游泳和平衡呼吸,学会贴紧母海豚来躲避危险;二是小海豚刚出生的几天,母海豚紧紧看着它,只在浅海滩处活动,而害怕搁浅的鲨鱼不敢到这里来;三是依靠家族的力量来御敌。
即便有鲨鱼够胆敢追小海豚,其他的家庭成员也会冲过来挡住。这些家庭成员围成一圈,把鲨鱼包在中间,然后用嘴去撞击鲨鱼,直到把它赶走。而这时,母海豚就带着小海豚安全撤离了。其他海豚或许会遭受鲨鱼的攻击,在身上留下咬痕(事实上,大概80%的海豚身上都有鲨鱼咬过的伤痕),但是这样的代价,救下的是群体中的一条小生命。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在中国分布于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等海域。
国家地区
现存(常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博内尔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岛、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法罗群岛、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马恩岛、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泽西岛、肯尼亚、基里巴斯、韩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摩纳哥、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留尼汪岛、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岛(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叙利亚、
坦桑尼亚、泰国、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英国、美国、乌拉圭、瓦努阿图、
委内瑞拉、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现存(季节性不确定):圣诞岛、厄立特里亚。
存在不确定:巴林、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约旦、朝鲜、科威特、澳门、毛里求斯、蒙特塞拉特、诺福克岛、卡塔尔、塞拉利昂、苏丹、东帝汶、托克劳、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存(流浪):加拿大(纽芬兰岛)、挪威。
中国的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各省近海都有分布。辽宁沿海以海洋岛渔场至大连近海、辽东湾南部渔场发现较多。
繁殖方式
雄性瓶鼻海豚的腹部有两条裂口,前面的一个包着阴茎,后面的一个包着肛门。雌性瓶鼻海豚的阴道和肛门在一个裂缝里。瓶鼻海豚每年2~5月交配和产仔。雄性瓶鼻海豚和雌性瓶鼻海豚在求偶期间会互相追逐,轻轻地触碰、磨蹭或用嘴咬对方的身体。
雄性瓶鼻海豚在交配期,会联合同伙抢夺雌瓶鼻海豚,有时候会强迫不情愿的雌海豚进行交配。此外,瓶鼻海豚还有杀婴行为,雄性会杀死那些不愿与其交配的雌性的幼崽。这是一种繁衍策略,能使雌海豚在失去幼崽的数月内受孕。对于瓶鼻海豚来说,同性交配与异性交配的频率几乎相同。雄性瓶鼻海豚一般都是双性恋,都会经历同性恋时期。。
交配之前有很长时间的前戏,然后两只瓶鼻海豚腹部相对,雄性将阴茎伸出口,并插入雌性的阴道。一次交配过程持续10~30秒,并反复进行多次,每两次交配之间有数分钟的间隔。交配时雄性瓶鼻海豚不时地发出叫声。瓶鼻海豚可以同其他种类的海豚交配,在自然界和圈养状态下都有这种情况发生。怀孕后的雌海豚回到自己的雌性群体,和雄海豚不再往来。
雌性瓶鼻海豚的怀孕期为11~12个月,生殖间隔为2年左右。通常在浅水区生产。每次产仔大约需要1刻钟到2小时,这时群体中的其他雌性瓶鼻海豚都会围在一旁观看,准备随时给予帮助,也同时防止鲨鱼等进行攻击。幼仔出生时体长为1米左右,体重9~11千克,不用任何帮助就能向水面游去,进行第一次呼吸。
幼仔的尾叶在刚出生时卷成筒状,背鳍贴在身上,但只要一开始游动,尾叶和背鳍就伸展开来,变得富有弹性。母瓶鼻海豚的身体下方有两个裂缝,位于生殖器的两侧,里面各有一个乳头,可以分泌乳汁。幼仔的哺乳时间为12~18个月,并和母亲一直生活到6岁。雄性瓶鼻海豚不参与哺育幼仔。雌性瓶鼻海豚在5~12岁时性成熟,雄性稍迟,在10~12岁。雌性的寿命在40年左右,雄性很少能活过30年。幼仔寿命30~35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列入《生境指令》——附件二和附件四。
列入《伯尔尼公约》——附件二。
列入《巴塞罗那公约》SPA/BIO议定书——附件二。
列入《波恩公约》——附件二。
列入《大西洋金枪鱼养护规划协定》。
种群现状
据估计,在该物种分布的几个部分,瓶鼻海豚的丰度很高。将现有估计数相加,全世界最低丰度估计数为750000头。
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最近的调查(Hayes等人,2017年)估计,在墨西哥湾北部有97964只瓶鼻海豚,在大陆架以外的海洋水域有51192只,在沿海水域有39734只,在海湾和河口有1232只。在北美东海岸附近大约有110000只瓶鼻海豚(包括近海水域的77532只),沿海水域的31212只,海湾和河口的1209只。美国太平洋水域的种群评估报告显示,在加利福尼亚沿海水域有453只瓶鼻海豚,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近海水域有1924只(Carretta等人,2017)。这些种群评估包括夏威夷水域个体种群的丰度估计值:可爱岛/尼豪岛(147只)、瓦胡岛(594只)、4岛(153只)、夏威夷岛(102只)和夏威夷中上层(5590只)(Carretta等人,2017)。对热带太平洋东部的调查估计为243500只(韦德和Gerrodette,1993年),但考虑到这一估计值已超过25年,应谨慎考虑这一估计。
尚无日本水域中常见瓶鼻海豚的最新丰度估计(Kasuya 2017)。1993年之前的日本调查显示,在东经180°以西的西北太平洋估计有168000只,其中包括日本沿海水域的36791只(Miyashita,1993)。在苏禄海东部,Dolar等人(2006年)估计1994-1995年有2628只瓶鼻海豚。
2016年对欧洲大西洋水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SCANS-III),从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到北部的62°N,并向西延伸到大多数欧盟成员国专属经济区(EEZ)的200海里界限(Hammond等人,2017年)。最终的勘测区域不包括葡萄牙的近海水域以及爱尔兰南部和西部(由爱尔兰ObSERVE项目测量),包括挪威北部至Vestfjorden的沿海水域。总共估计有27700只瓶鼻海豚(Hammond等人,2017)。作为爱尔兰专属经济区ObSERVE航空测量的一部分,2016-2017年夏季(2016年5月至6月)和冬季(11月至2月)在波弗特海≤4州进行了8700千米的线状剖面航空测量。瓶鼻海豚的生境利用和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0.626只/平方千米)的密度与夏季(0.257只/平方千米)相比增加了约2.5倍。夏季丰度估计为87330只(Rogan等人,2017)。在苏格兰水域,从马里湾到法夫的丰度估计为195只和赫布里底群岛的45只,得出的结论是200-300只瓶鼻海豚栖息在苏格兰的近海沿海水域(Cheney等人,2013)。在英吉利海峡的诺曼诺-布列塔尼湾记录了420只海豚的群落(Louis等人,2015)。2010年,在爱尔兰西部香农河口对瓶鼻海豚进行了照片识别调查,结果发现丰度估计为107只(Berrow等人,2012)。
返祖现象
2006年11月,日本现当地渔民在上个月捕到的一只瓶鼻海豚上竟然多出一套鳍,可能是尚未进化完全的后腿残余,这一发现也许会提供海洋哺乳动物曾经生活于陆地的进一步证据。东京鲸类动物研究所科学顾问大隅精二认为,多出来的鳍可能是海豚古代祖先生活在陆地时留下的残余物。第二套鳍比海豚前鳍要小不少,约有人手大小,位于海豚下腹部尾巴附近。据太极捕鲸博物馆称,这条海豚身长8.92英尺,大约5岁。异常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海洋哺乳动物的这种古代特征“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