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学
学科
宣传学,是指研究宣传现象和宣传活动的特点及规律、宣传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广告学、法学、经济学等。主要研究内容有宣传内容、宣传手段和方法、宣传史、宣传对象、宣传效果等人类最早对宣传现象的研究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系统、深入研究宣传开始于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各国都把宣传作为辅助战争获胜的辅助手段,因此有关宣传的理论技巧的研究论著逐渐出现于欧美主要工业国家。
概念阐释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的符号和无声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达到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34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
历史渊源
“宣传”一词原来是拉丁文,他的词根最早的意思是植物的嫁接或观点的移植。它的现代概念起源于17世纪初罗马教皇建立的宣传信仰圣教会,这是一个专门传教的机构,该会拉丁文全称“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信仰宣传委员会),简称“宣传”(propaganda)。这个词的启用和专门的宣传部门的建立始于教皇格里戈里十五世(1621—1623)的时候。也就是说,宣传这个词原来仅仅是宗教传播的含义。从此以后这个概念带有了“传播概念”的含义。
到了18世纪以后,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宣传这个概念得到了普及,而且运用也很广泛。
“宣传”这个概念的现代含义是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由日本转入中国的,那个时候很多人留学日本,把这个词从日本传回来,要在汉语中找一个词对应,就使用了“宣传”这个概念。
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宣传”一词的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彭羕传》中言:“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彭羕是一个将军,有军事方面的某些技术,刘备对此感到惊奇,非常感兴趣,叫他向其他将军来传授,而且对他越来越赏识。“数令羕宣传军事”中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
《魏·贾逵传》注引所言:“今城中强弱相陵,心皆不定,以为宜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 让新投降的人向驻守在城里的人讲述敌人的情况。这里的“宣传”是向内部传播敌人的情况,稳定军心。
显然,“宣传”在我国传统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传达、宣布,二是互相传布。
宣传特点
一、首先,宣传的本质是劝服。强制灌输的行为,严格意义上不是宣传,而是一种以暴力威胁为背景的行为。劝服是宣传的首要特点。
二、其次,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例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三、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对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从宣传策略上考虑,宣传重点应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对此,恩格斯说过:”根据我们的已经由长期的实践所证实的看法,宣传上的正确策略并不在于经常把个别人物和成批的成员争取过来,而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
四、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在宣传中,宣传者要经常根据宣传对象的反应对宣传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因而,宣传者需要智慧。一流的宣传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宣传目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一流的宣传家还要做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孙子兵法·虚实篇》),即在目标受众尚未知觉、未及防范的情况下实现宣传目标。
五、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宣传固然很重要,并且会产生效益,但在决定宣传成功与否的因素中,除了宣传的理论基础、宣传者的水平等等外,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济结构引起的社会变化。如果所宣传的观点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相悖,即使有暴力作为后盾,也不可能达到宣传目的。
宣传方法
宣传方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西方有七种,中国也有七种。其实,使用中恐怕很难分出西方还是东方,东西方文化已经融合两三百年了,但在源头上,西方和中国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西方
1.加以恶名(又叫”标签法“,name—calling)。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例如”民族败类“、”反动派“等等;
2.美化(又叫”光晕效应“,glittering generality)。即把某种观点(或人物、事物)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系起来,使人未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观点、某人、某事物。
3.假借(transfer)。即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件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为人接受。
4.现身说法(又叫”佐证法“,testimonial)。即请某个受尊敬的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某个观点、产品、人物的好坏;
5.以平民百姓自居(plain folks),即说话人企图让人们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因为它属于人民,来自普通的老百姓;
6.洗牌作弊(card stacking)。即选择并运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以使某个观点、方案、人物、产品处于最有利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即宣传者一面倒地美化或丑化某一对象。
7.号召随大流(又叫”巡游花车法“,bandwagon)。即企图让人们相信,我们所属的那个群体都已接受他们的方案,人人都如此,你也如此吧!
中国
1.”最大—最大“策略。这是指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强调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2.求同存异。在双方的关系中往往会有很多的矛盾,为了与对方达成一定的和解,就需要强调”同“,双方总有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暂时调和一下,不要跟对方去争;
3.无我策略。在宣传上不直接讲出宣传者的意图,强调这个事情完全没有我的利益,仿佛不是为了”我“。
4.”小骂大帮忙“。表面上仿佛我们俩有矛盾,实际上我是在帮你的忙;
5.适可而止。中国有句俗语:事不过三,好话坏话都不要说过三遍,在宣传上”见好就收“;
6.微调。即在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地调整。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让你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你会怎么办?这种说服方式在心理学上叫移情,也是一种宣传策略,让你能够理解别人。
宣传伦理
宣传本身是中性的,可以为公众利益服务,为商业服务,但也可以被法西斯主义利用,服务于反人类的活动。于是我们需要提出宣传伦理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中,焦点集中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
我们社会中有很多的宣传,宣传是有目的的,只要进行宣传,就会存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有的宣传者强调,我的目的是好的,所以我就可以使用一些不够合法的手段。如果是这样,就存在一种宣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道德冲突。这是我们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注意的。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是不正当的。这是说,目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也应该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反之,在道德上会受到质疑。例如,曾任布什政府副国务卿、负责公共外交的夏洛蒂·比尔斯直言不讳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会选择任何传播方式,只要它有效。“这种只看效果、不择手段的关于宣传的认识,至少在和平时期是一种愚民政策,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批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13:36
目录
概述
概念阐释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