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是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1月公布的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东
梅州市,覆盖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对境内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各级自然保护区等进行整体性保护。
梅州是
客家文化主要发源地,是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村落相互依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客家文化群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于2010年5月获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总体规划于2017年5月获批实施,保护区覆盖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划定
大埔县、
梅江区、
梅县区和
兴宁市为重点区域,
平远县、
蕉岭县、
丰顺县和
五华县为一般区域,实行区域保护。
梅州市委、市政府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建设理念,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实验区建设,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财政经费:将实验区建设经费纳入市、县两级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2018年至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经费1488万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2725万元、省级财政2140万元,并撬动社会参与资金68.6亿元,形成上级资金支持、本级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非遗保护:在创建过程中,梅州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活动、演艺精品进校园、进景区、进展区,精心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周五有戏、相约周六”等文化惠民金字招牌,并以客家非遗为题材,创演《春闹》《林风眠》等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大力推进“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带动贫困户脱贫,全力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