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系辨诬
朝鲜王朝时期针对明朝将李成桂错误记载为李仁任之子而展开的外交活动
宗系辨诬(종계변무),是朝鲜王朝时期针对明朝将李成桂错误记载为李仁任之子而展开的外交活动,始于1394年,终于1589年,以《大明会典》相关记载得到修正并颁赐朝鲜而告一段落。
事件背景
李成桂不是李仁任的儿子,这一点本无讨论的余地,但就朝鲜王朝而言,这不是单纯的误记问题。在立足于华夷论的朝贡秩序中,对于以忠孝治国的朝鲜王朝来说,没有比弄错李成桂的父亲更致命的错误,而且还被写进“君父之国”明朝的基本法典中,这是绝对不能袖手旁观的重大问题。
在明朝的记载中,李仁任本来在元明之间首鼠两端,而李成桂不仅是他的儿子,而且父子连弑四王(恭愍王、禑王、昌王、恭让王)。如果李成桂的子孙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等于犯下了不孝之罪,这样也就没有让臣子对自己效忠的名分,是一个攸关王朝合法性的问题。因此从朝鲜王朝初期开始的200年间,先后派了十多次奏请使,请求明朝改正这个错误,可以说是壬辰倭乱前夕朝鲜王朝对明外交的头等大事。
事件经过
在李成桂拥立高丽恭让王、篡国野心日益暴露之际,两个高丽官员尹彝、李初逃到明朝,控诉恭让王非高丽王室子孙,而是李成桂的姻亲,在废立后图谋侵犯明朝,又说李成桂是高丽已故权臣李仁任的儿子,希望明朝能出兵讨伐。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没有介入高丽内政,但相信了李成桂是李仁任儿子的说法。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1394年,明太祖派黄永奇祭祀朝鲜山川,在其祝文中,出现了“高丽陪臣李仁任之嗣成桂今名旦者”一句。李成桂立即上奏辨诬,托黄永奇带回。但明太祖对此并无反应,并在1395年增补的《皇明祖训》中“不征之国”部分的朝鲜一条解释道:“即高丽。其李仁人(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到了朝鲜太宗李芳远在位的时期,1402年正月圣节使赵温归国复命时提到了《皇明祖训》中关于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段落。当时明朝正值靖难之役,所以李芳远没有立即遣使辨诬。等到明成祖朱棣夺位并册封李芳远后,李芳远专门派李彬、闵无恤到明朝辨诬,请求改正《皇明祖训》的相关内容。次年明成祖批示:“想是比先传说差了,准他改正。”于是宗系辨诬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朝鲜使臣走后,明成祖似乎并未实际落实改正,因此在明孝宗时编纂的《大明会典》中,依然沿用了《皇明祖训》的相关说法。1518年,朝鲜使臣李继孟报告说《大明会典》里有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内容,于是朝鲜中宗南衮去辨诬。明朝虽承认有错,但无意修正《大明会典》,只承诺以后修书不会再犯这种错误。1529年,圣节使柳溥从明朝得知将要重修《大明会典》的消息,于是朝鲜中宗又派三批使臣请求改正,中宗本人也亲自向诏使龚用卿请求改正,明朝虽然都答应,但因重修会典的工作一直延宕而始终没有落实‘。此后的朝鲜明宗朝鲜宣祖都遣使辨诬,在万历年间重修会典以后又请求颁赐,到1589年十一月。尹根寿携带全套新版《大明会典》回到朝鲜,李昖亲出昌庆宫弘化门迎接,并在明政殿接受群臣朝贺。“宗系辨诬”至此结束。
事件影响
尽管《大明会典》得到改正,但一些中国野史中仍然流传李成桂是李仁任之子的说法,因此直到清朝,朝鲜都不时有宗系辨诬之举,此外还叠加对于李成桂和李倧“篡位”的辨诬。这类辨诬活动到朝鲜哲宗时还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4 15:41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