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瑾,秀水人,尝作《人谱》。
个人履历
1987年迄今,发表文论70余篇;著有论文集《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获2003年第一届“音乐美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何乾三音乐美学基金会);专著《
国外后现代音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译著《
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S.Kostka原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参与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改进和审核工作及子课题“示范教材”的编写,执笔《大学音乐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参加文化部“九五”重点课题“艺术教育大系”之一《音乐美学教程》的编写(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合编教材《高师音乐教育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该书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大学音乐·西方音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参与
中国艺术研究院“八五”和“九五”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1991-99,承担子课题“作曲家思想采录和整理”);参与文化部全国音乐学研究“九五”总结和“十五”规划项目(2001,承担子课题“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和汇总执笔)、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学科研“九五”总结和“十五”规划项目(2001,承担子课题“音乐学”和汇总执笔);多次接受教育部委托,承担艺术类课程标准及新编教材的审核工作;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十五”重大课题“素质教育中的音乐审美”的研究工作,个人承担的子课题“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获2005年北京文联文艺评论理论类二等奖,还承担《音乐百科全书》音乐学分编工作(2001-05)及编辑部副主任(2003-05)、担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研究”课题组副组长(2002-06)。多次出任各级文艺理论、创作表演评委。
文论目录
1. 《音乐的明确性》,载《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2. 《音乐的有序》,载《艺术广角》(辽宁)1988年第4期。
3. 《冲突与选择》,载《现代乐风》1989年第1-2期。
4. 《审美饱和与艺术发展》,载《艺术论丛》 (福建)1989年第2期。
5. 《美的不可比性与审美等价原理》,载《艺术论丛》1990年第3期。
6. 《走出超验的迷宫──现代音乐的哲学思考》,载《艺术广角》1990年第1期。
7. 《睁开第三只眼睛──音乐文化规律的探寻》,载《现代乐风》1990年第5,6合期。
8. 《现代交响乐之美》,载《现代乐风》1990年第7期。
9. 《音乐文化本土观的突破》 ,载《黄种》1991年第1期。
10. 《在自我诱惑中选择──音乐美学公理问题探察》,载《艺术广角》1991年第3期。
11. 《朝夕之间与转型之际──世纪末的对话》,(合作)载《艺术广角》 同上期。
12. 《多面兽的故事──音乐美学闲谈录》,载《福建艺术》1991年第5期。
13. 《音乐文化丝绸之路的一曲新声──吴少雄的交响随想诗〖刺桐城〗》,载《音乐爱好者》1991年第5期。
14. 《意识流:“中西文化关系”断想》,载《艺术论丛》1991年第4期。
15. 《第三届全国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采访对话录》,载《现代乐风》1991年第8期。
16. 《音乐的纯结构》,载《黄钟》1992年第4期。
17. 《关于音乐美学的对话》,载《福建艺术》1992年第3期。
18. 《音乐的拓扑变形与审美感知的恒常性》,载《艺术论丛》1992年第7期。
19. 《和声功能的音响感知心理探微》,载《艺术论丛》1992年第8期。
20. 《心灵的真实──关于音乐美学哲学基础的思考》,载《现代乐风》1992年第10期。
21. 《1991音乐学方法论综述》,载《音乐年鉴92卷》。
22. 《红杏香染墙内外──福建省音乐创作综述》,同上。
23. 《1992年中国音乐美学景观》,载《中国音乐年鉴93卷》 。
24. 《榕树,根深叶茂──记闽省作曲家郭祖荣》,载《音乐爱好者》1993年第1期。
25. 《新音乐的呼唤:CANGAROO CARE》,载《福建艺术》1993年第1期。
26. 《品味,真诚,“白纸”及阿姆斯特丹的呼吸》,载《音乐学术信息》(北京)1993年第1期。
27. 《可比与不可比的界线──关于音乐比较研究基础的探察》,载《音乐比较研究》1993年第1期。
28. 《音乐的合理性》,参加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论文,载《艺术论丛》1993年第9期。
29. 《太姥山会议余音》,载《现代乐风》1993年第11期。
30. 《对话:“国乐”及其相关》(合作),载《现代乐风》1993年第12期,第13,14合期。
31. 《1993年中国大陆音乐比较研究概貌》,载《中国音乐年鉴94卷》。
32.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思想的四大死结──音乐哲学,美学和文化学的反思与求解》,参加1994年12月香港“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载会议论文集。又载《比较音乐研究》1994年第4期,1995年第3期。
33. 《民族性与个体抒情性──郭祖荣歌曲作品音乐会有感》,载《福建艺术》1994年第3期。
34. 《约定,命名,定义──音乐美学及其对象》,载《福建艺术》1994年第1期。
35. 《音乐世界的全息景观──音乐学论域之相关整体》,载《艺术论丛》1994年第1期。
36. 《音乐比较:普遍方法还是特殊学科》,载《比较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37.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八届年会简述》,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
38. 《人与音乐的文化关系──音乐文化场的观念》,载《艺术论丛》1995年第19期。
39. 《音乐评论诗一束》,载《现代乐风》1995年第19期。
40. 《学之术──〖三弦艺术论〗学习心得》,载《人民音乐》1995年第12期。
41. 《作曲:语言与真我──第二届京沪闽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载《音乐学术信息》1995年第5期。
42. 《中国音乐发展观:从香港视角与大陆视角的比较谈起》。《比较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总第11期。
43. 《中日比较:音乐的东西方关系处理》。《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4. 《词义概要:后现代主义艺术》。《音乐人文叙事》,北京,1997。
45. 《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简单界定》。《音乐人文叙事》,北京,1997。
46. 《后现代音乐: 焚烧与灰烬》。《上海艺术家》,上海,1997第5、6期。
47. 《“浮瓶信息”与文化出路──对“新潮音乐”的别一种反思》。《中国音乐年鉴96 卷》。
48. 《“后现代”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49. 《“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综述》。《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3期。
50. 《巴托克: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文艺报》1997.5.1.
51. 《瞿小松:“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中国音乐年鉴96卷》。
52. 《陈其纲:走出现代音乐传统》。《中国音乐年鉴96卷》。
53. 《一个当代音乐传奇中的浪漫与艰辛——访蔡继琨与福建音乐学院》。《人民音乐》1997年第10期。
54. 《“中西关系”讨论的几个焦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综述》。《音乐周报》1998年12月11日第3版。
55. 《记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人民音乐》1998年第12期。
56. 《究竟是创作还是剽窃——也谈好汉与王大娘的相象问题》。《人民音乐》1997年第4期。
57. 《世纪末反思:关于音乐的民族性》。《民族艺术》1998第1期(总第50期)广西南宁。
58. “并置比较: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音乐与美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中心1996年第一届研讨会论文。
59. “刘靖之《新音乐史论》出版研讨会纪实”。《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
60. “突破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读王耀华《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有感”。《人民音乐》 2000年第6期。
61. “历史与逻辑融合的研究成果——重读
于润洋《
音乐史论问题研究》”。《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
62. “关于‘新音乐’美学基础若干问题的思考”。《人民音乐》2000年第7期;刘靖之主编《中国新音乐史论集/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美学基础》,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乐学会,2000年12月。
63. 中国有没有
后现代主义音乐。《中国生活报》,2002年7月4日。
64. 究竟什么是音乐的后现代主义。《交响》,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25日。15000
65. 莫扎特,萨尔茨堡的永恒之光。《中国读书报》2003年2月19日第18版“国际文化”。
66. 维也纳的音乐与马粪。《中国读书报》2003年3月19?日,第18版“国际文化”。
67. 并置比较: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音乐与美术。《交响》2003年第3期。20000
68. 极大关注:如何走进音乐/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音乐研究》2003年第4期,81-84页。8400字
69. 谈温德清的室内歌剧《赌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7000
70. 站在哪里说音乐。《文艺评论》2004年第3期。8000
71. 石头的记忆/吴少雄《惠安女人》舞剧音乐印象。《人民音乐》2004年第7期。4500
72. 华人音乐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罗炳良、陈明志主编《2003华人作曲家音乐节研讨会论文集》96-114页。19000
73. “民族性”还是“国际性”和“个人性”/对“香港华人作曲会议”的一个话题的述评。《福建艺术》2004年第1期。5600
74. 理解艺术的综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艺术课程标准研修·专题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24-46页。
75.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7500,
76.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126-144页。获北京市文联第四届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二等奖。
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5年11月。
77. 从知声、知音到知乐。《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4500
78. 后殖民批评语境中的音乐发展观。《交响》2005年第1期。
79. 交响的诠释与诠释的交响。《福建艺术》2005年第3期。48-49页
80. 音乐美学(辞条)。《音乐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59-74页。20530
81.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福建艺术》2005年第6期,11月20日,7-9页。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社科类核心期刊《社科研究》2006年2月录用。
82. 从后现代视角看人类学的“音乐”观念。《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83. 陕北黄土地民间传统音乐考察印象。《福建艺术》2006年第2期,3月20日52-54页。
84.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社科研究》(香港)2006年第2期,80-81页。获该编辑部“优秀论文”。
85. 什么“音乐”的“美学”。《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6.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黄钟》2006年第3期。
87. 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交响》2006年第4期。
著作
文字作品
1. 《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2. 《高师音乐教育学》(合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证书号03258)。
3. 《音乐美学教程》第三章“音乐的功能、价值与审美本质”,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入选发现杂志社、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编辑《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月。[证书编号BK1-093]
4.《大学音乐》下篇《西方音乐》(合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译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
6.《
国外后现代音乐》,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2月。
7.《综合艺术教育·大学音乐》,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
8.《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博士论文1999),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
9.《普通高中教科书 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音乐作品
1. 《竹叶青青》(舞蹈音乐,管弦乐队) 第四届“武夷音乐舞蹈节”(1985)
2. 《面具》(钢琴),第五届“武夷音乐舞蹈节”创作奖(1988)
3. 《校徽──女大学生》(钢琴),“八闽新曲”佳作奖(1990)
4. 《啊,校园的河》(歌曲),第八届“学校音乐周”创作奖(1990)
5. 《港湾之歌》(混声合唱),福建省电台(1991)
6. 《女大学生的家书》(钢琴),福建省电台(1992)
7. 《海恋》(男高音独唱),1992
8. 《蓝色的披肩,蓝色的信签》(歌曲),福建省电台(1992)
9. 《飞来的花瓣》(舞蹈音乐,管弦乐队),华艺广播电台(1995)
10. 《永恒的旋律》(女高音与乐队),华艺广播电台(1995)
11. 《啊,三都港》(混声合唱,1998)
12. 《畲家情歌》(女高音独唱,1998)
13. 《三月的因缘》(女高音与伴唱,1998)
14. 《中国之恋》(领唱、合唱,1999)
15. 《海上仙都太姥山》(独唱,宋祖英首唱,2000)
16. 《畲家婚情》(舞蹈音乐,管弦乐队),中央电视台2002春节晚会(2001)
17. 《畲家乐》(舞蹈音乐,管弦乐队),厦门国际旅游节(2003)
18. 《福之州》(独唱,2004)
19. 《榕树娃》(童声小组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