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墓,
洛阳地区的中小型
北宋墓可分为
土洞墓室和砖砌墓室两大类。土洞墓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道或窄长的斜坡墓道,个别斜坡墓道上开有天井和过洞。洞室有长方形弧顶、方形拱顶等形式,葬具一般为
木棺。还有不少称之为“靴形墓”的土洞墓,墓室平面呈不甚规则的窄长方形或横长方形,竖穴墓道与墓室夹角多呈锐角,平面整体约像一只靴子。葬具一般为木棺,或以陶罐置烧骨。长方形洞室墓一般长2米、宽1米,靴形墓浅小一些。土洞墓或无随葬品,或有,数量亦少,常见白瓷、罐,黑釉粗瓷瓶、罐和铜钱等,偶有铁牛等。
基本介绍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的权臣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
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定都
开封,以洛阳为西京。其间历9帝,167年(960-1127年),史称北宋。
赵宋王朝用了20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封建割据。
北宋末年,金军南侵。
靖康元年(1126年)渡过黄河,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第二年北去。洛阳亦曾失陷。
公元1131年,女真统治者在大名把宋的叛臣刘豫立为傀儡皇帝,国号
大齐,予以陕西、河南之地。西京洛阳便为金朝势力所控辖。“绍兴议和”(1141年)后,淮水以北土地归金所有。
虽然从北宋开始,洛阳逐渐失去它的政治、经济重心的历史地位,降为一般府城,但是统一的帝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前代有了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政和五礼新仪》卷首载大观元年(1107年)何谊直札子云:“臣窃见豪右兼并之家,雕楹刻桷,异服奇器,极珠玑纨绮之饰,备声乐妙妾之奉,伤生以送死,破产以嫁子,专利自厚,莫知艺极。”这在洛阳地区发现的北宋仿木结构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本文所指的洛阳地区,是现在洛阳市及其所辖的新安、孟津、偃师、伊川、宜阳、嵩县、洛宁、栾川等地。这里仅就此地区北宋的仿木结构砖室墓及其建筑结构、砖雕、壁画、线刻与艺术等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宋墓概况
(一)类型
砖室墓可分为变通型和仿木结构形二种形制,墓道形状和土洞墓墓道相同。普通型的一般作方形穹隆顶,连长2米左右或更小,葬具一般为木棺,亦有用石函瘗烧骨的。仿木构砖室墓则形式多样,平面呈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顶有穹隆顶、多角叠涩顶、多角上攒顶、莲花顶等。除了都具备斗拱和门窗等砖雕外,或附以人物有棺床,上置木棺。墓内有葬一人的,有夫妇合葬的,有葬以多人的。砖室墓内的随葬品也很少,有瓷器和铜钱等。仅个别特例,葬以多件金银器等贵重物品。
考古资料表明,砖室墓和土洞墓从数量上比较,还是很少的。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地区40余年来发掘清理北宋时期的仿木结构砖室墓数量不多,资料比较详细的有15座。其中洛阳市10座:涧西M九·七·二1、邙麓街M12、龙门M13、七里河M14、洛耐M135、洛拖M1796、洛轴M157、纱北路M18、洛耐M19、龙泉沟IM23510;新安县3座:李村M111、李村M212、古村M113;偃师县1座:酒流沟M114;嵩县一座:北元村M115。此外,新中国成立前偃师县的一座北宋墓出土了“丁都赛”雕砖16和其他四块雕砖17,辗转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73年,洛宁县文化馆收集到介村北宋墓出土的砖雕22块18。1993年6月,伊川县文化馆收集坡头村北宋墓出土的一批砖雕19
(二)砖室墓的构筑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暗筑,墓穴轮廓掏挖成要砌的墓形,土壁与拟砌砖壁的外面之间留30-50厘米的空隙。小砖由墓道运人,在暗穴中砌筑砖室,这种砌法比较常见。一种是明筑,由地面往下挖明圹,尔后再劵,此法便于砌筑,但出土量大,如嵩县北元村宋墓。砖砌墓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几部分组成,个别的在墓道中挖有天井和过洞,或在甬道外砌门楼,或有侧室。
宿白先生说:“地下墓室是地上居中室之反映。”20秦汉以降,我国居室以砖木建筑为主。发展到宋代,小木作广泛流行。有财力者便几乎完全模仿木建筑来垒砌砖室墓,以示豪奢而祈永久。
北宋时期,为了大兴土木的需要,匠作少监李诫写下了标准化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据宿白先生将是书与三座白沙宋墓相对照,认为墓室内构造的许多部分,仿效木建筑中之小木作。而砖结构铺作细部尺寸大都不合《营造法式》所记。以其受小砖本身尺寸的限制,既不能如木材之出跳太长,亦不能如木材之横跨太远。这是当时砖砌墓室的通则。
详细解读
1986年该馆筛选各地发现的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五座墓复原于馆内历代墓葬陈列厅的唐宋墓道内。
(一)李村M1(古墓馆一号宋墓)
1983发现于新安县石寺乡李村。
墓门正面模仿木建筑的门楼。下部叠砖10层作门基,基本上两侧砌四方抹角倚柱,柱上砌阑额,阑额两端砌在倚柱的柱头内。倚柱、阑额之内砌出上额、欂柱和门额、立颊。门额正面砌出4枚门簪,外面2枚方形,上雕四瓣蒂形。中间2枚菱形,上刻对角线。立颊下各砌门砧1枚。以二砖相叠。倚柱柱头砌普柏枋一层,枋上有砖砌柱头铺作2朵,补间铺作2朵,各砌一半,为单抄四铺作计心造。铺作之间砌拱眼壁。
补间铺作之间砌一块方形刻铭砖,边长30厘米。斗拱承撩檐椽,枋上砌断面圆形的檐椽。檐上板瓦上仰、筒瓦下扣,以覆椽头。瓦上端叠涩三层平砌一层立砖作门脊。是为墓门的最上部。门洞顶呈“几”字坡,入深80厘米。左右两壁各砌出一高104、宽51、厚1厘米的版门1扇。门洞后接弧顶甬道,长89、宽100、高187厘米。甬道低于墓室25厘米,中间砌台阶3级,两边为漫坡(图版一)。
以门楼与甬道砖不相交错衔接,知墓室甬道建好后于其外再砌门楼。
台阶之上为八角形墓室,宽291、高381厘米,小砖铺地。各壁下部砌成须弥座式,高60厘米,并延续到甬道两壁一部分。座上下雕仰覆莲,莲下饰连续叶纹,上饰瓦滴形纹。束腰部位长方形浅龛,龛内刻壶门,每壁3个。其上各角置仰莲形圆础,上砌方形抹角倚柱。柱上部砌阑额,内凹。柱头上砌普柏枋,上砌柱头铺作,为双抄单下昂六铺作计心造每壁各砌一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同共计斗拱16朵,皆彩绘。泥道拱之上的3道横皆为鸳鸯交首拱,靠上的瓜子拱、令拱弧曲呈云朵形。墓壁自斗拱起向内斜收,斗拱之上圆角素枋围成八角形,其上的一层牙子砖、一层仰莲形山华板收成圆形,再上为穹隆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