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无恙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
成语出处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西汉·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
综上文献所述,才有了“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为
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
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
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不错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也还好吧?”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赵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一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而且并不局限于人的身体,但凡平安无事,都可以用此成语。
成语寓意
“安然”才能“无恙”,人的身体是这样,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国家安宁,政治清明太平,百姓才能无恙无灾。遍观史书,战火遍地,动荡不安,流离失所,始终伴随着国人。宋代《
太平御览》里讲道:乱离人不及太平犬。鲁迅先生也曾经把旧社会概括为: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如今的中国,国家安然,人民无恙,多少人期盼的治世宁静已然在我们身边,人们要做的就是要加倍的珍惜和爱护。
成语运用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经历危险的事故没有受伤。
明·
冯梦龙《
醒世恒言》第四卷:“只求处士每岁元旦,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立于苑东,吾辈则安然无恙矣。”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八回:“我见母亲安然无恙,便上前拜见。”
李劼人《
大波》三部八章:“目前京师情况如何?朝廷是不是尚安然无恙?”
成语辨析
安然无恙—平安无事
平安无事: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什么事故。
安然无恙:人平安没有疾病或忧患(恙:疾病,灾祸)。也指未受损害。
两者都有平安顺利,没有令人优愁的事的意思,但有区别:
1、意义不同。(1)“平安无事”语意较轻:“安然无恙”语意较重。(2)“平安无事”偏重在没有事故;“安然无恙”偏重在未受损害。(3)“安然无恙”可以表示没有疾病;“平安无事”则没有这种意思。
2、语体色彩不同。“平安无事”多用在口语里;“安然无恙”多用在书面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