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风(1906-1986),原名刘介风,又名安明,河南省南乐县佛善村人。1923年,他考入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与同学共同编辑刊物《曙光》。
“五卅”惨案发生后,参加领导了大名七师、大名十一中、五女师等校的反帝爱国活动。1926年10月,在大名七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党、团两个特别支部,任党支部书记,特别支部以“读书会”的名义团结其他同学,发展中共党员。1927年4月,建立了濮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佛善村支部。1927年10月,组织成立了中共濮阳县委,任县委书记,领导濮阳、清丰、南乐、大名等县党的工作。他发展党员、办夜校、组织农民协会或穷人会,领导了抢秋、铲麦茬斗争。1929年,发动温邢固、化村、千口等几个村的农会会员同民团总团长算账,并成立中共南乐县委。秋后,调任中共邢台中心县委书记,此后历任直南特委组织部长、磁县中心县委书记、濮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直南特委副书记、大别山麻西工委书记、三分区专员、豫皖苏七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河南省军区及中南军区人武处处长、广州铁路局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监委副书记、纪委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6年1月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人物生平
刘大风,南乐县中共党组织创始人,直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的缔造者。原名刘介风,又名安明。南乐县佛善村人,1906年2月出生。父亲刘建午是农民,祖父刘清心是晚清秀才,执教私塾。刘大风6岁随祖父进私塾,14岁入本县官庄私立高小读书。
1923年,刘大风以优异成绩考入直隶省(后改为河北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简称“大名七师”)。他勤奋好学,接受新事物较快,不论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都名列前茅,时为“濮阳八才子”之一。在校期间,他与同学共同编辑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与旧文化、旧学派进行斗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刘大风组织领导大名七师等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组织学生罢课,登台演讲,慷慨激昂,痛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和其他同学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为表达自己投入革命洪流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借
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抒发革命风暴势不可挡的雄心壮志,将自己的名字刘介风改为刘大风。
1926年8月,大名七师校长
谢台臣聘请中共豫陕区区委委员
冯品毅来校任英语教员。冯品毅借讲课和与师生谈话机会,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同年10月,经冯品毅介绍,刘大风与
赵纪彬、李大山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在大名七师成立了党团特别支部,刘大风任党支部书记。这是直南地区较早的共产党组织。1927年1月在放寒假期间,刘大风回到家乡佛善村,先后发展刘峰、刘介发、吴思温、吴书升等入党,并于1927年4月在佛善村组建了濮阳地区第一个中共农村基层党支部。
1927年4月,刘大风受
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6月18日学习结束。7月,刘大风以中共顺直省委特派员身份回大名负责直南各县党的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10月,中共濮阳县委成立,刘大风任县委书记,负责领导大名、南乐、清丰、濮阳等县党的工作。县委以濮阳沙区为中心,采取举办农民夜校的形式,组织培训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进而为土地革命和举行武装创造条件。12月,县委机关搬到佛善村刘大风家,刘大风直接领导佛善村周围的农民斗争。1928年2月,县委机关迁至大名七师。夏天,县委机关又迁濮阳,刘大风调任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仍负责濮阳县委的工作。
1929年4月,刘大风任邢台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中心县委领导邢台、南宫、尧山、任县、肥乡、巨鹿、隆平、邯郸、磁县、大名、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十几个县的党组织。秋,刘大风接任中共邢台中心县委书记。1930年1月,刘大风调中共河北省委工作。4月,邢台中心县委遭破坏,河北省委在磁县组建了中共直南特委,刘大风任组织部长。此时,由于受
李立三“左”倾路线影响,盲目组织武装暴动,致使南乐“麦收暴动”等均遭失败,使革命受到损失。12月,刘大风兼任中共磁县中心县委书记。谢台臣、
晁哲甫、王振华等3人因对“左”倾路线提出异议而被开除党籍,刘大风不同意这种做法,受到“左”倾领导者的“最后警告”处分。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刘大风组织反帝大同盟,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3年4月,刘大风以矿工为掩护,到六河沟煤矿先后组织领导了三次工人大罢工。7月,在散发传单时被捕,扣押在安阳监狱,虽遭毒刑,但始终未暴露身份,于1934年2月以证据不足而获释。5月刘大风被任命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不久,奉调到特委工作,因误接头时间,同党组织一度失去联系,先后在新乡的第二小学和天宁寺小学任教。后与组织恢复联系。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刘大风任中共临时直南特委书记。他肩负党的重托,及时与一些在当地有影响的共产党员接上了关系,很快恢复了南乐、清丰等直南各县已经解体的党组织。在恢复党组织的同时,刘大风抓紧进行抗日武装的筹建工作。10月下旬,经与退驻在南乐西审什村的国民党一八一师
石友三部谈判,在留固店正式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直南第一支抗日武装即一八一师游击队,刘大风任副队长。11月,石友三部南撤,刘大风带领游击队留驻原地。不久,河北民军高树勋部进驻清丰。刘大风通过
高树勋部副参谋长
唐哲民(中共党员)并征得高树勋同意,将游击队番号改为河北民军第四支队,唐哲民兼任支队长,刘大风任副支队长,
张西三任参谋长。此时四支队已有近200人、100多支枪,与日伪军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8年3月,刘大风担任直南特委副书记和四支队副司令,期间,因所谓“包庇托派”而被停止党籍,送赴延安抗大学习。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和“左”倾错误作斗争,并以“安心工作,久而自明”来勉励自己,改名为安明。1941年10月,党组织恢复了他的党籍。12月,安明调任太行五分区武委会主任,与太行人民一起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坚持敌后游击战,多次粉碎日伪“扫荡”,为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
平汉战役和
豫北战役中担负战地后勤工作,动员和组织民兵支前参战,运送伤员、粮秣,押送俘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47年,他带领地方干部百余人,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历任麻(城)西工委书记、三分区专员、豫皖苏七地委副书记等职。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动群众,组织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省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南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共广州铁路局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监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他又遭迫害,过去已解决的问题又被重新翻腾出来,受到隔离审查,身心倍受摧残。但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粉碎“
四人帮”后,安明恢复了工作,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先后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共广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顾问、中共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中央组织部重新审理,他得到彻底平反。1986年1月,刘大风病逝于广州,享年80岁。
人物故居
刘大风故居位于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刘大风故居经过翻修,现单独成院。因缺乏专门的管理,其用过的一些家俱现大多破旧不堪。
2001年7月,刘大风故居被濮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被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刘大风.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