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
中国安徽省公办高校
合肥师范学院(Hefe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合师”或“合师院”(HFNU),学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首批“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全国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校史沿革
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创建于1955年。前身是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据《安徽省志·教育志》记载,1953年,为了培养更多的师资力量,安徽省始建了省中学教师研究班,1954年,举办第一期全省在职教师进修班,成为安徽省中学师资培训的元点,1955年扩建为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分为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皖北区第一工农速中(与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合署)。
1957年,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中文数学科)并入合肥师范专科学校。举办第一期全省中学教师专修班,成为安徽省成人学历教育的元点。
1958年,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外语)合并升格为合肥师范学院。
1959年,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生物/物理)并入安徽师范学院。
1960年,皖北区第一工农速中、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合署)改为安徽教育学院。
1962年,安徽艺术学院(原皖南大学部分)并入合肥师范学院。
1964年,举办第一期全省教育行政干部进修班,成为安徽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元点。
1960年到1963年,学校举办过的三届普通本科班,在历史上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成为安徽省最早举办普通本科的五所高校之一。
安徽劳动大学
1969年,安徽教育学院整体和合肥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并入安徽劳动大学
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安徽工农大学
1972年,合肥师范学院撤销,中文/历史/地理/政教/艺术部分并入安徽劳动大学。
安徽教育学院
1978年,在原合肥师范学院和安徽教育学院等基础上,恢复安徽教育学院。
1981年,在全国教育学院中首创成人专升本,该举措获得了教育部师范司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加以推广,圆了众多成人学习深造的梦想。建立覆盖全省17个地市的函授教学点、举办定向委托培养,满足了人才学历提升的迫切需求。
1998年,学校挂设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三个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全省师训干训体系中重要地位的确立。学校逐步形成了师训干训并举、普教与成教并存、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学习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稳步确立了学校在安徽省教育机构中的重要地位。
更名合肥师范学院
2007年,在安徽教育学院基础上改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研究生培养方向达11个。
2012年5月,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验单位。
2014年12月,入选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同年入选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015年9月,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两岸首个实体学院——刘铭传学院
2016年12月,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华东地区第一家高校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正式在合肥师范学院揭牌成立。
2018年1月,获评教育部2017年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月,顺利通过教育硕士特需项目验收评估。7月,正式启动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
2019年1月,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9月,滨湖校区正式启用。10月,成功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20年1月,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6月,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8月,获批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
2021年4月,学校与合肥市共建的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成立。6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11月,学校连续三届蝉联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
2022年1月,获批组建“安徽省运动健康信息监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9月,获批组建“安徽省智能安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1月,被评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
2023年5月,新西兰北帕默斯顿市教育代表团来校访问交流。8月,获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月,获批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本科专业58个,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入选安徽省重点学科1个,现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200余人,其中正高119人、副高35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二级教授2人,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江淮英才高校创新人才、安徽省杰出青年各1人,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人,省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才2人、青年英才3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42个,省级教学名师30人,省级教坛新秀38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4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能手40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2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9项;国家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9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8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
截至2024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5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22项。
实训基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主动对接服务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科生物、立方制药、合肥兴泰集团等分别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魂芯”DSP实验室、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合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金融实验室;与合肥市、黄山市、金寨县、安徽国元证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中体产业、联宝电子等合作共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300余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积极推进国(境)外合作办学,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与西班牙赫罗纳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2022年开始招收培养国际学生;与台湾地区铭传大学合作并共建刘铭传学院,与台湾地区义守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智能干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绿色食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安徽省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产业化研究院、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光电探测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高校联合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药食同源天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省级运动健康信息监测省级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安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4个。
科研成果
截止2024年10月,近五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3项,其中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0项;出版著作、教材53部;获国家专利399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藏书合计128.3万册,电子图书169多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660种,音像资料6865件,中外文数据库33个。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创刊于1984年9月,原名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月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合肥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于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1999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安徽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院“十佳学报”,2002年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3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教育学院“十佳学报”,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2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十佳学报”。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重点栏目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学专题、中古、近代汉语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与教学、“产学研”专栏等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是由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主管,合肥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2015年全年4期全文收录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于2013年创刊,主要以电子刊形式将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问题解析、改革案例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推广与转化。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确定于2008年11月。校徽图案为圆形,主色调为蓝色,内容由校名中英文、中心图案和建校时间组成。校徽上标明了校名中英文。校名中文字体为苏轼体。中心图案为学校主建筑锦绣校区图书馆,采取抽象构图,图案横画象征堆积的书籍,竖画象征竹简,寓义知识和教育。中心图案下方为学校的建校时间1955年。
精神文化
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爱满天下,知行合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爱满天下,体现的是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博爱情怀,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把“爱满天下”作为校训,既体现了以德立教、以爱施教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立教为公、服务社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学校落实“师范性”办学定位的本质要求。
知行合一,源自于明代王守仁的《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在本质上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意在激励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这是学校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必由之路。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自1955年创建以来,历经创业、撤并、恢复、改制、转型等坎坷历程,但全校上下始终牢记使命,以更好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抢抓机遇、与时俱进、顽强拚搏、开拓创新,实现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50多年来,一代代合师人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充分展现出刚毅坚卓、百折不挠、勇于开拓、奋发图强的良好精神品质。
卓越:高超出众之意。卓越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是指将自身的优势、能力、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既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也是精神动力。50多年来,全校上下始终把追求卓越的精神贯穿到做好各项工作中,尤其是改制以来,立足“高起点”,注重高质量,追求高水平,实现了办学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追求卓越,充分体现了学校师生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诚朴包容 精细雅致
诚朴,真诚质朴之意。诚信乃立人立学之本,朴真乃为人为学之基。学校历来重视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诚心正意、务本求实的优良品德,诚实做人、诚心向学,在师生中形成了诚信友善、务实崇真的良好风尚。
包容,是大学的本质,也是做人的胸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的包容,作为高校既要保持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特色,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教育学生、创造新知;“诚信乐群、大度宽容”是做人的包容,既要悦纳自己,更要宽容别人,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厚、宽容、宽松的良好氛围。
精细,精密细致之意。雅致,高雅的意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优雅情趣。精细雅致,体现了学校师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风格。精细做事,追求事态完美而注重细节;雅致做人,追求品德清雅而不媚俗,充分反映了学校师生尚德尚美、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风气,彰显了学校注重师生品德、品质、品位教育的积极成果。
为人师表 教学相长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长期以来,学校广大教师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学习,严谨治学、敬业爱生、言行雅正,深受学生喜爱,树立起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师表形象,体现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展现出了崇高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成长、推进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坚持“与学校同发展,与学生同成长”的工作理念,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平等共进的喜人局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的教育信念在学校得到了较好体现。
勤习慎思 品学兼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在学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和思考,是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惟有慎思,方能辨别真伪,获得真知;惟有勤习,方能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勤习慎思既是学习的根本方法,也是优良学风的集中体现。
作为当代大学生当以成才为目标,以修德为根本。欲成才首先要成人,故应德才兼修,既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道德意识品质的修炼,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努力做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区情况
滨湖校区
位于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书香路的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这个校区占地近800亩,主要容纳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锦绣、滨湖、三孝口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295亩。
锦绣校区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专业有三孝口校区报到以外的其它专业。
三孝口校区
合肥市金寨路327号,该校区专业有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英语(专升本)五个专业。
学校领导
校园环境
学校锦绣校区共有主要道路8条,其名称均取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大德路:陶行知《新大学——大众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大德”即大众之德。
2、双全路:陶行知非常强调手脑并用,实际即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3、三新路:1919年7月,陶行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发表题为《新教育》的讲演。他对“新教育”之“新”释义有三:一是“自新”,即本土的,非模仿他国的;二是“常新”,即做到“日日新”;三是“全新”,即精神与形式上内外一致。
4、四问路:1942年7月,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在进德修业上要“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5、闻道路:《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陶行知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6、启觉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则在于教育的普及,生活的提高,自觉性的启发及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内在自觉性的启发。这也是他提出的大学教育宗旨中“明大德”的第一要义。
7、力行路:《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陶行知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强调“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固不成为学”。
8、厚生路:陶行知《学问之要素》“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厚生”的出发点是“教人做人”、“教人生活”,进而实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生活教育目的。
一、教学楼
1、博约楼(第一教学楼)。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寓义为学生要把文化知识学习与加强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做到品学兼优。
2、躬行楼(电子实验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体现了陶行知倡导的行知合一、以行为先思想。寓义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3、履知楼(生化实验楼)。出自清代魏源《墨觚·学篇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同样也是强调了“行”的重要性,与陶行知行知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寓义学生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加强实践与创新。
二、学生公寓
锦绣校区共有学生公寓10幢,均以“学”为名,意在勉励学生勤学上进,体现了学生公寓的特点。1-10号公寓分别命名为:崇学苑、禀学苑、敦学苑、至学苑、励学苑、赡学苑、惠学苑、积学苑、达学苑、邃学苑。
1、崇学苑:推崇、崇尚学习。《晋书·范宁传》:“(范)宁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以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2、禀学苑:接受学习。《后汉书·马援传》:“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无畏也。”注:“禀,受也。”
3、至学苑:求学。《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4、敦学苑:勤勉学习。《后汉书·儒林传序》:“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
5、励学苑:勉励学习。《后汉书·夏恭传》:“(夏)恭善为文,著赋、颂、诗励学,凡二十篇。”
6、赡学苑:博学。南朝宋的鲍照《河清颂》:“钜生大年,赡学渊闻。”
7、惠学苑:善学。唐代卢纶《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诗:“挺赟惠学该儒释,袖有颜徐真草迹。”
8、积学苑:积累知识。《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者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9、达学苑:通晓各种学问。《后汉书·班固传》:“弘农功曹史殷肃达学洽文,才能绝伦。”
10、邃学苑:精深的学识。明代张居正《赠罗惟德擢守宁国叙》:“此非有邃学厚养,讵能是乎?”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合肥师范学院.
校史沿革.合肥师范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50
目录
概述
校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