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置安宜县,以县治临近安宜溪得名,前身是汉平安县,县城故址在今金湖县银涂镇境内,属
阳平郡,《南齐·周山图》载:“南齐建元二年,于石鳖立阳平郡。”(阳平郡辖泰清、永阳、丰国、安宜四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初2郡皆废,安宜县属扬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
州改
郡,属
江都郡。唐初迁治白田(今
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运河西白田铺),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
仓州于此,七年州废,县属楚州;上元三年(公元762年)于县境获定国之宝,因改年号为宝应,安宜县亦改为
宝应县,属淮南道楚州。
安宜县县域是变化的。573年,陈宣帝撤销东阳县,主体并入安宜县。隋初,石鳖县废,并入安宜县。《隋书》载:“安宜,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开皇初郡废。又废石鳖县入焉。”《宝应县志图经》云:“安宜在县西南六十里,兼有汉之射阳、平安及东阳之半。”
安宜县治还侨置载东莞郡,辖莒县、东莞、诸、柏人四个侨县。《
读史方舆纪要》、雍正、嘉庆《扬州志》《扬州历代疆域沿革图说·南梁图》、明清《宝应县志》和《宝应县志图经》等皆有安宜县侨置东莞莒县的记载。
613年,杜伏威于安宜县大败隋将宋颢,屠焚安宜城。617年,杜伏威再于安宜击败隋将陈棱,复屠安宜城。唐代诗人李嘉佑《
送皇甫冉往安宜》描写了安宜废墟:“津楼故肆生秋草,山馆空城闭落晖。若问行人与征战,使君双泪定沾衣。”
《旧唐书》:大业九年,率众入长白山,投贼帅左君行,不被礼,因舍去,转掠淮南,自称将军。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新唐书》: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讨之,棱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棱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棱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棱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棱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棱走而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