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砺
中国第三代二胡泰斗
安如砺(1939-2010年),1939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榆次,中国第三代二胡泰斗。原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人物简介
安如砺先生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本科,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蒋风之先生的真传弟子,继承了蒋派二胡的精华。并曾先后师从著名板胡演奏家、教育家刘明源先生学习板胡、高胡,著名京胡演奏家何顺信先生学习京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手法讲究而多变,音色淳厚而优美,乐曲处理细腻深刻、朴素完整而感人。如在“汉宫秋月”的演奏中,用细腻多变的手法,把乐曲中凄切缠绵的旋律演奏的如泣如诉。音色优美,手法指法讲究,显出了独特的演奏风格。
人物业绩
安如砺先生从事教学工作近五十年,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专业教师及专业演奏员。
宋飞(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梁聆聆(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安如砺先生培养的首位硕士研究生)、曹德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弓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姜建华(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李梅(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家、1983年获全国青少年器乐比赛银奖、1986年首届江南丝竹比赛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器乐作品比赛《幻想曲》独奏二等奖)、李卣(1984年北京青年二胡比赛一等奖)、赵国雄(国家一级演奏员)、朱霖(新加坡华乐团二胡首席、1995年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一等奖、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邀请赛一等奖)、蒋文华(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邀请赛一等奖)、殷焱(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邀请赛二等奖)、陶凯莉(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邀请赛二等奖)、柳琳(纪念阿炳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邀请赛二等奖)、夏军(澳门中乐团演奏家)、辛小玲香港中乐团二胡首席)、陈慧君(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首席)、崔智仁(韩国光州艺术大学讲师)、孔伟娟(中国音乐学院刘明沅讲学金比赛一等奖、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二胡副首席)等。
主要经历
1983年他与作曲家、指挥家黄晓飞教授合作创作了二胡协奏曲《六月雪》,获中国音乐学院第一届创作比赛二等奖。
1986年他本人获中国音乐学院颁发的“你所教学生在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奖”荣誉证书。1989年获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园丁奖”。
1990年、1991年获北京市第六、第七届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两届“园丁奖”。
1995年获“北京市1995年度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文化部99“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
1983年应邀参加由日本日中音文协设立准备会、罔山县日中友好协会、罔山县筝曲联盟主办,在日本各地举办中日音乐文化祭典演出交流。
1989年赴奥地利参加“维也纳艺术节”演出。
1993年赴日本参加日中邦交、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纪念演出等活动。
1994年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乐系客席教授,进行教学及演出等活动,开启两岸学术殿堂交流的先锋。
1995年应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邀请,参加《六月雪》专场音乐会演出及讲座教学等活动。
1996年应邀赴韩国汉城与秋溪艺术大学国乐团合作,在国立国乐院礼乐堂演出了韩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二胡协奏曲《风》。
1996年3月在香港沙田大会堂文娱厅举行了“安如砺二胡演奏会”,受到广泛好评。
2001年5月应澳门中乐团邀请参加澳门中乐团《古韵金曲濠江情》音乐会演出。
安如砺先生与作曲家、指挥家黄晓飞合作创作了二胡协奏曲《六月雪》(198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中央电视台录播)及《锦上添花》(人民音乐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怀念》、《啊!西里》(人民音乐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宵待草》(人民音乐出版社)、《楚江怀古》等多首二胡独奏曲。
198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二胡与乐队《汉宫秋月》唱片及磁带,1990年北京电视台“日积月累”栏目专题播放了“安如砺二胡演奏风格及传统二胡曲《花欢乐》”,1993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了“《六月雪》安如砺二胡独奏专辑”CD唱片,1997年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如砺、周耀锟王宜勤宋飞演奏的“中华乐苑传统二胡曲专辑”CD唱片及磁带,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辑播放“东方之子安如砺”。
撰写了专著《二胡教学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二胡教学系统工程》,首次在中国乐器教学领域内,将二胡教学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完整教学体系。
2010年5月18日晚,一场不同凡响的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隆重上演。音乐会云集了国内外几乎所有顶尖的二胡艺术家,这样的场面在音乐界极为罕见。而这些二胡界的中流砥柱济济一堂,是为了向他们共同的老师致敬。这位老师是安如砺,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被称作中国民乐国家级的业界泰斗,前不久被告知身患肠癌晚期。音乐会上71岁的安如砺老人拖着病体为观众做了一次难忘的演出,而这场饱含师生真情的同台演出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2010年6月2日早8时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1岁!
2010年7月13日,为了深切悼念安如砺教授,总结他在二胡演奏和教学上的经验和成就,“追思安如砺二胡教学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
人物评价
作为继刘天华、蒋风之之后的中国第三代二胡教育家,安如砺在二胡演奏上博采众家之长,以其讲究而多变的手法将乐曲处理得细腻、深刻,音色浑厚、优美感人;在教学上,近50年的教学生涯培养出了宋飞、姜建华、曹德维、梁聆聆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二胡演奏家。(中国艺术报评)
安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随和低调,但对工作却是斗志昂扬;对待自己的生活总是马马虎虎,但对待朋友却总是关怀备至。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升华是他的永恒追求,就拿他对待《汉宫秋月》这首曲子来说,多年来他反复锤炼,不断给出新的诠释,就在告别人世之前的演奏时,他还在思索和超越,他的这种精神境界是我一直以来最为敬重的。(音乐学家乔建中评)
每次与安老师在一起,总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犹如兰花般的优雅与淡定的气韵。对于钟爱的二胡事业,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和念想,即便是在他病重说话非常吃力的情况下,还把学生们叫到身边,为他们分析二胡乐曲的音乐风格,讲解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虽然安老师的声音不像以前那般有力,但从他的眼中我们依旧清楚地感觉到他对二胡事业的那份殷切希望。我们知道,那一刻安老师想和我们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凶狠的病魔让他没有足够的力气和精力去支撑,看到病床前的我们一个个泣不成声,安老师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安慰我们不要难过,他说:“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静静地观望你们在二胡事业上所取得的一次次突破,虽然我要先离你们而去,但我忠诚于二胡事业的那颗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二胡演奏家宋飞评)
安老师在事业上和生活上给予我的,我受用无穷、享用不尽。与安老师这么多年的相处可以用几个阶段的角色转换来概括:最初是一种严格的师生关系,之后慢慢转换成一种师徒关系,工作后进一步转换成亲如父子般的关系。在我心目中,安老师就好比是我的父亲。(二胡演奏家曹德维评)
与安老师共事3年多,除了感受到安老师的淡定从容、低调内敛之外,我还深感他待人亲切温暖。他在中国音协二胡学会所表现出来的超强的亲和力也时常令我感叹不已。每当开会的间隙,安会长都会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说说轶闻趣事,大家很开心。安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把生命中最后的心曲留给了我们,那是他用心血铸成的。(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秘书长、二胡演奏家余惠生评)
从表面上看,先生有一种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感觉,但接触起来却非常善良、随和。先生总是能以一种令人乐意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帮助解决。很多在我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先生三言两语谈笑之间就把我说得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在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先生面前,我的思想是完全敞开的,在我心中,先生不仅仅是教了我7年的恩师,他更是我的长者、我的亲人、我的父亲。记得1996年,我考上研究生,是学院的第一位二胡硕士。刚入学,先生就给我制定出民间音乐学习计划,其中包括陕西秦腔、广东音乐、江南丝竹。这些学习并不仅仅是听听录音、学习一两首作品,而是要去当地找专家进行深入细致、阶段性的学习。事实证明,这些集中强化学习为我日后演奏风格的拓宽、成熟,教研工作的启发、积累,民间音乐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且受用终生。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教学计划,蕴含了先生的深思熟虑和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方向、生命动力与前景未来的远见卓识。一如先生的音乐,一招一式,蕴含深刻,需要用一生去品味。(安如砺的首位硕士研究生、二胡演奏家梁聆聆评)
参考资料
学院老师-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2021-01-17
师资队伍 |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中国音乐学院.2021-01-17
曹德维教授 |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官网.2021-01-1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3:5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业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