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鲜卑是晋代
鲜卑六大部落之一,分布于
西拉木伦河和
老哈河一带,曾经是后来叱咤风云的
慕容鲜卑的强劲对手。宇文部其风俗、语言与鲜卑其他部落迥异,比如宇文部
髡头,而其他部落则多为
索头。这些不同与宇文部的族源密不可分,因为宇文部并不是起源于
东胡-鲜卑族群,而是加入鲜卑的各族人,主要是匈奴人。
宇文部鲜卑是
中国古代
鲜卑部族的一个支系,其部族最晚可能从
东汉末年或三国初年起即已形成,其后繁荣兴盛一直至
五胡十六国前期为止,
西晋以后较为强盛之时,其地约在濡源(今中国
河北省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中国辽宁省朝阳市)以西。与同时期存在的鲜卑部落-
慕容部、
段部相同,皆属东部鲜卑的一支。
正史中记载宇文部最早
起源的是《
周书》,其称宇文部源自
神农氏,该记载当然不可尽信。一般看法认为,宇文部是西元一世纪时
北匈奴被东汉击走西迁后,留在故地
漠北的部众东迁与
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在这段期间该部并曾参加鲜卑首领
檀石槐的
部落联盟,首领成为鲜卑的东部大人。因此也可以说,宇文部是源自
匈奴而后揉合了鲜卑血统的部族。这项看法的根据系《
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当时的大将军
窦宪派右
校尉耿夔击破北匈奴,“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以及《魏书》认为宇文部是匈奴种,“出于
辽东塞外,其先南
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
根据《周书》所述,宇文部鲜卑的形成要追溯到一位叫葛乌菟的首领,他“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而从此处亦可显示宇文部的先祖并非鲜卑人。葛乌菟的后代有位叫普回的,在一次打猎时拾得三个玉玺,上有“
皇帝玺”的字样,普回认为是上天授与。当时该族的习俗称天为“宇”,称君为“文”,所以自称宇文国,并以为其姓氏,《周书》认为此为该部名称之由来,不过,后世亦有史家认为这纯粹是附会之说。普回之子
宇文莫那,自阴山南迁至辽西,被后来南北朝的
北周尊为献侯,并奉为始祖。
莫那之后数代,史书不载,一直到约西晋时期以后才有记事。《
魏书》记载当时的习俗“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
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从这里可得知该部族之人已有髡发习俗,妇女则是穿著连身的长袄而与汉族下身做长裙的打扮大异其趣。另外,族人在秋天的时候,会去采收一种称作“乌头”的有毒植物制成毒药,做为射猎禽兽之用。
宇文部鲜卑在这个时期的数位首领,与拓跋部鲜卑关系较佳,二部有时通婚;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并依附势力强大的
后赵;相反地,宇文部与
慕容部鲜卑之间却是不断争斗,而连续数位宇文部的首领
宇文莫圭、
宇文逊昵延、
宇文乞得龟、
宇文逸豆归皆曾为慕容部所败,在344年(根据《
资治通鉴》)或是345年(根据《魏书》)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宇文部终于被慕容部后来建立的
前燕政权灭亡,部众被迁移后散灭。
宇文部鲜卑虽然消散,但并未完全自历史舞台中消失。宇文部鲜卑后来在
南北朝时发展成
库莫奚族,该族于
隋朝后被称为
奚族。而另外一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个在后世颇具影响力的部族-
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