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物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宇宙生物学的论著,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以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来研究所有生命的共同特点,以及形成生命的元素和生物分子在宇宙中的形成。第2章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记录来研究地球上生命的历史、第3章研究辐射与生命,宇宙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第4章研究对内太阳系特别是火星的生命探索、第5章研究对外太阳系和更遥远处,特别是土卫六和木卫二的生命探索、第6章讨论生命在太阳系内和太阳系外可能的自然传输、第7章讨论在空间探索中为避免去向污染和返回污染而制定的行星保护法、第8章研究载人航天对宇宙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以及长期空间飞行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及其对抗措施。《宇宙生物学》可以作为宇宙生物学教科书,也可作为对空间探索有兴趣的广大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一本很好的参考读物。
早年称为
宇宙生物学(Cosmobiology),近年改称
空间生物学(Space Biology)或空间
生命科学(Space Life Science)。是在宇宙进化的框架下研究生命起源进化及分布的新兴学科。
自然界的全部宏观和微观秩序,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建立的,地球上一切物质的内在结构和外在位置关系,无一不受重力的影响。一切生命的起源、发展、进化和消亡,都是在地球重力场中进行的,重力对生命活动及生物发育、成长和机体功能有重要影响,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过程,已适应了地面环境,重力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支配作用,它已渗透到我们的思维之中,要想摆脱重力是很困难的。一旦重力消失,处于微重力环境下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生理和心理状态,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将如何生存和繁衍,如何利用微重力环境造福人类,就成了微重力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空间除了微重力环境之外,还有辐射效应等作用,因此,宇宙生物学也称为空间生物学。
格尔达·霍内克(GerdaHorneck),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前德国航天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前辐射生物学部主任,现任欧洲宇宙生物学联盟主席。长期从事辐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工作,长期担任与空间科学相关的德国及国际组织的顾问。曾获得欧洲空间局(ESA)、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德国航天局(DLR)的多个奖项及国际宇宙生物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多次奖励。
庄逢源,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首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力学与
空间生命科学。现任国际宇航科学院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出版与交流常设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地区秘书。任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国际宇航科学院
生命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