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是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经民政部核准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挂靠单位为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由中国从事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中国国家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发展历史
筹建工作
1978年11月13日,吕保维、
何泽慧、肖佐和王传善等38人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集会,共同倡议建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1979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空间物理学术会议上,有53名同志签名倡议建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并将此倡议载入会议纪要;4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以学会挂靠单位的名义,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报《关于建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申请报告》;8月,上报了《关于建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补充报告》和《拟创办〈空间科学学报〉申请报告》;11月14日,中国科协正式批准(79年科协发学字234号文)成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并委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负责学会的筹备工作。
1980年2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一次筹备会议,由严济慈等27人组成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筹备委员会,初步讨论和拟定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下设的8个专业委员会,并确定了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在这次筹备会议上,讨论了学会成立大会的内容、时间、地点、理事候选人、代表、学报编委的分配名额与单位等事宜,理事侯选人、代表及编委主要由有关单位推荐。
成立发展
1980年9月2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到会代表共173人,大会选举了63名同志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其中包括为台湾省保留的一个理事名额,经理事会的酝酿和协商,选举了22名同志组成常务理事会。大会原则上通过了《中国空间学会章程(草案)》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并责成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在对这两个文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后定稿。第一届理事会讨论了关于建立专业委员会问题,决定先成立三个专业委员会,即: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空间天文专业委员会和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确定了这三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人选,并建议与有关单位协商提出专业委员会人选名单,由理事会聘任。决定空间遥感、空间化学与地质、空间机械、空间材料以及空间生命科学等专业委员会先成立筹备组,并以筹备组名义进行活动。要求各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开展学术活动。理事会还讨论和通过了《空间科学学报》编委会名单,聘任了学报主编。并且,为加强学会会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术交流,决定不定期发行《会员通讯》。
1981年11月,空间化学与地质、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机械、空间材料、空间遥感(后改为遥感科技分会)等8个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
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上,为了加强组织与科普工作,决定成立组织工作委员会与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经筹备,草拟了工作条例,推荐了委员人选,并于同年7月15日经在北京的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1983年5月5日,遵循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根据实际可能,参照中国科协的有关章程,经筹备,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咨询部,各专业委员会也成立咨询分部,咨询部组织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开展咨询工作;10月11日至1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学术年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王传善同志向大会作了修改会章的报告,着重说明了新会章修改的情况及修改的原因,178名正式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大会期间,组织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收到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的论文118篇,会上宣读论文85篇。
1987年10月20日至27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次学术年会在山东省蓬莱县召开,到会代表共191名,理事长吕保维同志、副理事长肖佐同志和秘书长张立秉同志分别代表上届理事会做了工作总结报告、会章修改说明和常务理事会的组成及选举法说明;25日,全体代表以等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形式选举出72名理事组成的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学术年会通过大会报告、分组报告、专题座谈、对口交流和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宣读论文122篇,并就空间科学领域内各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27日,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上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章。
1990年10月20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学会理事长吕保维先生向会议作了学会成立十年来情况的讲话,副理事长王希季先生、肖佐教授向会议做了空间科学技术发展的综述性报告。
2000年10月2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出席大会的来宾和各方面代表共180余人,理事长肖佐做了题为“发展的历程·希望的未来——纪念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20周年”的报告,
欧阳自远院士做了“我国的月球探测计划”的学术报告,吴季研究员做了“我国的空间物理探测计划”的学术报告。
2006年,学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六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了130位理事,27位常务理事,学术年会主题是“回顾与展望,拓展与创新”;新增空间生命起源专业委员会。
2011年8月21日至25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贵阳市委党校召开,大会分四个组对“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第七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会费缴纳标准”“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和“第八届理事会选举办法”进行了审议;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聘了两位副秘书长和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
2016年8月28日至30日,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年会在西安止园饭店召开,大会举手表决通过了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章程修改草案、财务报告、会费标准,形成了“关于通过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稿)的决议”“关于通过《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章程(修改草案)》的决议”“关于通过第八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审议稿)的决议”和“关于通过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缴纳标准(审议稿)”的决议,经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会理事。
2020年9月25日,“不忘初心来时路,砥砺奋进新征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2021年9月16日至18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大会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章程(修改草案)》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费缴纳标准(修改草案)》两项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137人和第一届监事会监事5人,还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党委委员、书记、副书记;在之后举行的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38人和学会负责人。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理事应是学术上有成就、学风正派、能参加学会实际工作的科学家、专家及热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管理人员。理事会理事应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理事会组成要体现老、中、青梯队结构,每届理事会成员调整不少于三分之一,理事会成员的四分之三、常务理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二应为基层一线的科技工作者。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罢免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聘任、解聘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名誉职务的设立及人选;
(七)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工作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八)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九)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一)筹措学会活动经费,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十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如理事不能到会,可委托代表参加,受托代表有委托投票权。
学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三分之一,由理事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其第一、三、五、七至十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常务理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届中调整理事,由常务理事会提名,经理事会到会五分之四以上理事表决通过方可执行。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为学会办公室,设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会办公室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由秘书长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截至2020年5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包括12个专业委员会;截至2022年4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设7个工作委员会。
组织会员
(一)个人会员
以下规定不含外籍会员。
(二)单位会员
与学会专业相关,具有一定数量科技人员,愿意参加学会有关活动,支持学会工作的、合法设立的科研、教学、生产、设计等类型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民间社会团体除外),以及热心中国空间科学事业、并积极支持学会工作的有关单位或机构。
(一)个人会员
(二)单位会员
由单位向学会或专业委员会提出申请,理事会授权组织工作委员会审查,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以上会员入会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一)个人会员
1、普通会员
(1)享有学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优先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科普和其他活动,并享有适当的优惠;
(3)在同等录用条件下,优先在学会刊物上发表论文,优惠订阅学会的出版物;
(4)对学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优先获得学会的学术资料和其他服务;
(6)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2、学生会员
(1)享有普通会员的第2—6条权利;
(2)减、免参加学会举办的学术交流会的会议费。
3、外籍会员
(1)可应邀参加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及科普活动;
(2)优惠获得学会的学术刊物和有关资料;
(3)不得担任学会负责人;
(4)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二)单位会员
业务资产
中国科协专项经费及政府资助;中国国内外单位、团体及个人的资助和捐赠;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的收入;会费;基金及利息;其他合法收入。
建设成就
学术交流
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是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于2019年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盛会,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将各分支学科集中到一起进行深入交流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的宗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凝聚全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有志于空间科学事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研讨空间科学领域新进展、重大成果、前沿态势与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推动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梦贡献力量。
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
2019年10月26日,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会期三天。会议以“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为主题,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发起并主办,厦门大学承办。会议设置了15场大会特邀报告和空间科学高峰论坛,中国国内外院士和专家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间科学卫星工程的热点前沿、未来规划、新成果开展交流,并为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建言献策。23个分会场的500余篇围绕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月球与比较行星学、空间地球科学、空间探测、空间遥感、空间光学与机电、空间材料、空间生命、微重力科学的学术论文交流,架起了空间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应用与服务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
2022年8月26日,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正式开幕。会议以“建设空间科学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主题,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办。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20余家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近500名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的院士专家、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骨干参会。大会为期四天,设置了1场空间科学国际高峰论坛、13场大会特邀报告,32场分会场学术交流。在开幕式当天,9位院士和4位专家围绕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新进展、国际前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13场特邀报告,共同研讨空间科学前沿技术与发展态势,促进空间科学各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普及空间科技知识,助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次大会的空间科学国际高峰论坛,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联合主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国际上重要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各主要空间国家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包括
欧洲空间局、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国的科学家和管理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促进未来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增进国际航天界的相互信任与合作。
学术期刊
《
空间科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立足于空间科学的前沿,反映该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空间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空间特殊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环境科学、太阳系与行星科学、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化学、地球空间科学、空间基础物理实验、空间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探测实验和应用等相关技术。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空间科学各分支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
2001年,《空间科学学报》入选科技部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是核心期刊之一;列入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加入科技部的“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网”;被国家教委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加入“中国期刊网”;已收入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编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空间科学学报》被中国国内外多种权威性科技期刊检索刊物收录,并且列为英国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CAA,CAA为SCI收录期刊)的全文摘译期刊之一。被检索收录的刊物包括:英国的《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德国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文摘》(AAA),《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首批收录的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
国际合作
自1990年起,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属的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
荣誉表彰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设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以下简称“科技奖”)。
科技奖面向全中国,主要奖励在空间科学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其宗旨是调动空间科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该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技术创新创造能力,促进空间科学技术发展。
2019年2月,科技奖“奖励办法”通过科技部审查,顺利在科技部备案,奖励编号0304。科技奖奖金来自学会自有资金、会费等收入和社会捐赠等。科技奖每2年评选1次,分为科学奖和技术奖两个类别,各类别获奖人数每次不超过2人,采取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的办法申报。
科技奖奖励委员会设主任1人,由学会理事长兼任,委员由常务理事会聘任,任期与理事会相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获科学奖、技术奖的个人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分配名额,优先获得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的资格。
科普工作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于2020年成功申请了中国科协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建设试点项目并顺利执行,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空间科学科普事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工作室。
工作室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组织专家开展多场科普讲座,逐步完善空间领域一流科普队伍建设并实现科普工作常态化运营。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志以地球、航天器、星空等元素构成,直观展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形象,生动体现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展示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促进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凸显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精神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和组织空间科学与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职能,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紧密团结凝聚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