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是一部由李弘祺 所著书籍,2018年4月荣获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 各个方面。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第一节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权威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第一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第一节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王阳明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第一节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第一节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 487
第一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68
1 汉代的学生运动 568
2 宋代的学生运动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第一节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92
第二节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权威、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1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权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汉代的考试 111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 213
表6: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 325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作者简介
李弘祺,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教育史,从宋代开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教育的着作,被日本学者誉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第一人者”。
丛书信息
薄荷实验 (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音乐神童加工厂》,《香港重庆大厦》,《乳房》,《喂养中国小皇帝》,《特权》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00:3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