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会商制度
北大相关院系实施的制度
学业会商制度,指的是北大相关院系先对十类学生进行排查,发现后及时上报,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联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学生因经济贫困、罹患疾病等原因从校方得到关注无可厚非,但“思想偏激”一项,则引起舆论强烈质疑。由于定性模糊,这一标准很容易与北大赖以骄傲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相冲突。
制度背景
北大自1912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以后,便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等学府,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北大依然在中国的高等学府中傲视群雄。不过,如今的北大虽然在教学规模、师资力量上前无古人,但国际声誉仍然难以和民国时期的北大同日而语。北大今天的魅力,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辉煌的历史。
北大是上个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鲁迅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将北大称之为“常为新的改进运动的先锋”。北大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推蔡元培先生当校长的那段时间,虽然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但是,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却拥有很高的声誉。
北大的原始校园远不如今天的北大这么大,很多人把未名湖等景观视为北大的名片,其实,这原本并不属于北大,而是属于当时美国开办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强行撤销,所以,北大得以将燕大领土吞并。1949年以后,北大在学术水平和国际高校排名上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如今的北大在世界高校中,只能算是三流大学。
国民党统治时期,诸如北大这样的名校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运动的先锋。国民党当时虽然独裁专制,但高校当中依然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思想相当自由,在“五四” 运动爆发时,即使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毅然决然地对学生的行动表示支持,而他并未因此而遭到国民政府的秋后算账。
历史上的北大,不仅仅在招生上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就连在招教授上也是不拘一格。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仅有初中学历,照样可以进北大教书,而曾经撰文批评过蔡元培先生的陈独秀,也能被蔡元培先生请进北大担任教授。蔡元培也因为其高山仰止的人格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北大历史最伟大的校长。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学术和文艺界的小阳春,当时的北大可以说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包括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内,当时也积极地参加北大一些社团,和同学们畅谈民主、自由。在一些历史性的政治活动当中,北大都走在中国高校的前列。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北大就不再具备应有的活力,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概只能是北大学生参加反美、反日游行这些民族主义活动。
针对人群
从2010年11月起,北大就开始在医学部、元培学院开始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制度。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
主持这项工作的北大学生工作部介绍,试点院系先对这十类学生进行排查,发现后及时上报,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联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目前元培学院和医学部的试点已接近尾声。预计5月份之后,会商制度将在北大全校推广。
定义
权利义务观念淡薄,不重大局观,不包容,扩大主观意志,偏爱不负责任的表达,不重调查真知,偏爱给生活中遇到的阻力、不理想机制、消极小事上纲上线,找外在的原因继而推脱主观责任或者表达所谓自由民主情节,表达方式简单粗暴,具有反复性,也可能具有潜在的煽动性。
北大学工部副部长称,“思想偏激”的具体例子是,“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但这一举例意义不大,代表比较浅的一类思想偏激,不能正确阐释“思想偏激”的一般标准。要得出比较可靠的定义还需要根据制度实践的情况进行讨论斟酌,得出比较严谨公正的说法。
制度质疑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时,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梁漱溟、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李四光、李书华葛利普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职或任教。
对“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有北大学生表示支持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该将他们送到疯人院去。”
但更多学生认为不应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围。一名元培学院的大三学生表示,元培学院的学生大多是以各省市前三名成绩入校的“天之骄子”,许多学生的言谈、思想都个性十足,因此很难界定谁属于“思想偏激”。“错误的会商很容易埋没这些学生的个性。”
来自法学院的研究生小杨则认为,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闻名,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校方禁锢北大学生思想”的理解。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诤友,思想本无绝对的偏激,只有相对的偏激,当北大这样的名校以会商制度来对付“思想偏激”的学生时,北大就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北大了,而是一个阉割自由思想的北大,将它简称为“阉大”。
北大回应
北大推出学业会商制度后备受社会关注,有人质疑学业会商制度有悖于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北大宣传部证实,4月16日上午,北大校长周其凤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首次对此事作出回应,认为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被误解。
家长信引发“会商”
周其凤校长说,最近去纽约见校友,“100多名校友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会商,媒体也多次联系想谈这个问题。”
周其凤披露,其实会商制度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孩子曾非常优秀聪明,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把握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功课一科一科地挂,遭遇劝退。”周其凤说,“看了这封信,非常痛心。如果学校能早点发现问题,尽可能早关怀、早指导,通过学校、家长和专家的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也许就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这就是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
认为社会存在误解
“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北大校长周其凤透露,在社会舆论下,相关学工老师也有着不少压力,“曾有人给我写信,认为这样的学工老师,不符合北大的精神,应该开除。”
周其凤认为,社会上有时看北大的年轻老师是双重标准,认为其说的话不妥就批判,甚至恨不得要置其于死地。“但我做校长的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我想还是得宽容,对学生要宽容,对年轻的老师也要宽容。”周其凤说,“要允许年轻人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
会商制度
班级会商制度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0级5班首创,是北大会商制度的合理化,缩小化运用。会商人群上,它不同于北大“对十类学生进行排查,发现后及时上报”,而是由班委委托部分同学组成会商小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发现学业欠佳,心理波动,经济困难和迷恋电脑的四类同学;会商方式上,也非“联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而是由会商小组成员及时与该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有必要时请导师和辅导员出面帮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5 23:17
目录
概述
制度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