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
2009年哈斯朝鲁执导的电影
《孟二冬》是由龙江电影制片厂出品,北京天极远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的人物传记电影,由哈斯朝鲁执导,谭洋郑卫莉领衔主演。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青年孟二冬下乡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安徽宿州师范学院。在宿州师院,他是个德智体都很优秀的学生,能一口气把屈原的《离骚》背下来,他的跳高纪录保持了二十年。在大学里,与沈书琴彼此欣赏爱慕,却不敢靠近。孟二冬毕业后留到该院中文系任教。1981年,从安徽负笈北上,以进修教师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研修唐诗进行“文气论”的研究。1982年,与沈书琴鸿雁往来一年之后成了家。1984年,爱女孟丹出生了。1985年,孟二冬第二次跨进北大的校门,考取了杜老师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硕士毕业,前往烟台大学任教,举家迁往烟台。1991年,孟二冬再进北大攻读博士。
1994年,博士毕业后孟二冬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孟二冬一家从烟台搬过来,在筒子楼里安了家。孟二冬用7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了上中下3册共100多万字的优秀著作《登科记考补正》。所得三万块钱稿费,全都被孟二冬换成了书。期间有3次分房的机会,孟二冬都不愿意搬,因为这儿离图书馆近,以方便教学和查资料,离学生也近,可以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结婚20周年那天,孟二冬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沈书琴往日本打了一天电话,都没和他联系上,忐忑不安地担心了一整天。到了深夜才知道,孟二冬在东京大学泡了一天的图书馆。从日本讲学回来后,孟二冬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孟二冬的品格风范,让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非常敬佩。
孟二冬的嗓子出了问题,医生让他禁声一周。孟二冬把医嘱揣到怀里,忍着病痛的折磨,继续加班加点地为师生们授课,直到最后倒在讲台上。在与病魔做斗争的一年多时间里,孟二冬做了三次大手术。但是积极乐观的他还考取了驾照,并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写的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2006年1月12日,孟二冬49岁生日。学生们为孟二冬在病房里筹办生日聚会,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歌。孟二冬引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句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学生们眼含热泪。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在病床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研究生审阅论文,学生读着论文,孟二冬满意地闭上眼睛,脸上还挂着微笑,安详地倒在妻子怀中。沈书琴当着女儿和众多学生的面,深情亲吻了孟二冬。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电影主要围绕主人公孟二冬讲述。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导演哈斯朝鲁虽然对电影《孟二冬》题材感兴趣,但深感难度太大,他第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因为孟二冬教授的形象太正,拍出来后,电影的说教意味太浓,观众一时难以接受;第二个问题,是担心征服不了曾经在孟二冬教授身边生活过和工作过的人;于是,他花了大量时间去翻阅孟二冬生前留下的资料。
虽然时间和场景的真实很容易实现,但人物的真实却非常困难,哈斯朝鲁决定采取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使电影看上去像一部纪录片;同时又穿插对真实生活中孟二冬教授的学生的访谈,将两者穿插起来,努力营造出一种客观全面的视角。
角色选择
导演哈斯朝鲁在挑选角色时,无意中看到了谭洋的一张小照片,这张照片像极了生活中的孟二冬,哈斯朝鲁一下子对谭洋产生了兴趣,正好身边的副导演看过谭洋主演的《亲兄热弟》,并极力在哈斯朝鲁面前推荐谭洋。
拍摄过程
影片于2007年10月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负责组织拍摄,经过一年的筹备,主创人员选定,剧本创作与拍摄计划也已完成。2008年12月,电影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举行开机仪式。
影片从主人公在课堂上的一个片段开始,用艺术手段还原了他用7年时间完成学术著作《登科记考补正》、教授学生以及指导学生论文等一系列生活经历。
影片评价
《孟二冬》在主创人员的努力下,为观众贡献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这部电影就像孟二冬教授本人一般,在安静平凡的外表下,有着不凡的灵魂(《大众电影》记者柳青 评)。
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再现了孟二冬这位教育工作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和他无比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在片中,演员谭洋动情地还原了孟二冬这位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的真实人生,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新浪评)。
影片在表现人物时,并没有人为拔高,因此让人信服。影片把孟二冬这个人物还原到一个特别普通的人,一个有丰富人性的人,一个大家身边的人。他是一个读书人,又是一个教书人,为人父,又为人夫。正是从这种家庭的空间、图书馆的空间、教室的空间当中,观众看到了关于他一点一滴的感人细节(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俞鸿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4 14:31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