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读音xiào zǐ,汉语词语,孝顺父母的儿子或儿女;父母死后守孝(守丧)的儿女。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侍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
《诗·大雅·
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后汉书·
蔡邕传》:“又市贾小民,为宣陵 孝子者,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
《宋书·后妃传·明恭王皇后》:“元徽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酖害,已令太医煑药,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
应作孝子,岂复得出入狡狯。’帝曰:‘汝语大有理。’乃止。”
〔明〕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於戏!没祀以仁者之粟,奚
五鼎之足云;求忠于孝子之门,庶百世以不朽。”
明《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曰:‘卿可谓孝子矣!’言罢,不觉凄然长叹。”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清《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你父亲几时去世的?’那孝子道:‘还不曾
尽七。’”
〔唐〕
韩愈《
复仇状》:“盖以为不许复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
〔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
《
礼记·问丧》:“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
《
新唐书·礼乐志三》:“若宗子有故(指死),庶子摄祭,则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六章:“亲戚、邻居、门中人,挤满当事人的院子,说了一早晨,没说倒,才来到区上,因为必须立刻决定谁是孝子,好办丧事。”(没子女的人要确定一个晚辈作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