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声,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油气钻井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总师,
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董事、院长,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主任,
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海洋工程学科教指委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经历
1965年1月1日,孙金声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1981年9月—1985年7月,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就读于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2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1994年,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钻井液公司基地经理。
1995年—1999年,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2000年—2006年,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2006年—2014年 任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液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科研处副处长。
2016年8月,孙金声被全职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2021年6月担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2021年7月—2023年4月,担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2023年5月至今,担任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董事、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金声院士长期致力于油气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深井超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一、提出了水基钻井液自动化学成膜理论,发明了阻止水进入地层的新材料与化学成膜钻井液,在国内17个主力油气田及海外10个国家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成效,是我国稳定井壁与保护储层的主体技术,为解决深层钻井井壁坍塌和储层损害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该项成果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
二、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高密度水基钻井液和300℃的泡沫钻井液,在国内10个油气田及海外6个国家工业化应用,是我国高温深井的主体技术,为超高温、超深层勘探开发提供了钻井工程技术手段,从难以打成井、难以探勘开发,到打得成、打得好,实现了占领国际市场的跨越发展。该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
三、将钻井液化学成膜理论与技术方法拓展到复杂结构井,发明了有机硅酸盐固壁剂以及酰胺类键合型高效润滑剂,形成了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在中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共35个油气田规模应用,有效解决了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和高摩阻重大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钻井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该成果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
四、揭示了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动力学机理和防漏堵漏机理,发明了适用于不同类型裂缝性地层的防漏和堵漏材料,构建了复杂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高效控制技术,在国内10个油气田及海外5个国家规模应用,为解决油气钻探井漏重大技术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井漏控制技术跻身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获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
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截至2023年10月,孙金声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和重点基金项目、国家863、国家油气重大科技专项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50余项。
孙金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专利9件)。
人才培养
孙金声主讲《油田化学》《保护油气层技术》《钻井液工艺原理》等课程。
截至2023年10月,先后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90余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孙金声在校期间,潜心修学,成绩优异,年仅20岁就修完学业。学业上的充足积累,为他后来在工作中取得不凡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评)
孙金声长期致力于钻井液与储层保护理论和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2019年被授予“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荣誉称号。(
南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