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瑨
清末民初官员
孙葆瑨(1860—1914),又名彦进,字幼谷,号石叟,福建侯官人,苍霞精舍早期创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由清朝内阁翰林外调任职。始初到东北奉天(今沈阳)任矿税局差使,之后历任驿巡道、洮南府知府、奉天交涉署使、吉林省长顾问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部参议等职。史料记载,孙葆瑨作为洮南第一任知府,为官清廉,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官声很好,民情融洽,离任之日,百姓官绅夹道相送,都有不舍之意,任上6年给洮南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声誉。
人物生平
孙葆瑨自幼私塾读书,清光绪八年(1882)科举省乡试举人,曾任军机处记名正四品官衔,赏戴花翎。
光绪九年(1883年)会试后,呈请拣选知县。
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在浙江省顺直东赈案内,捐加同知衔。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浙江省遵海防例报捐内阁分发行走。
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到阁当差。
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丁亲父忧,回籍守制。
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尽孝服满,到内阁当差。
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充方略馆校对官,十一月派充本衙门撰文。
光绪十九年(1893)在京遵新海防例报捐同知选用,蒙海军衙门王大臣咨调,考取章京。
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充海军衙门外学堂委员,同年五月平定陕西、甘肃、新疆、贵州匪患,方略告成。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葆瑨与力钧等一起创办了官督商办的苍霞造币厂(福建银圆局),他任总办,力钧任副总办,曾制造了福建省造光绪元宝背蛟龙的二角、一角与半角银币,俗称“福角”。后来,银圆局移交官办,曾改为“福建官银局”,负责铸造银圆、铜圆。辛亥革命后改为福建银币厂,于1914年停办。
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福建银圆局之盈余作为办学经费,孙葆瑨还与力钧陈璧陈宝琛林纾等创办了新式学堂“苍霞精舍”(今福建理工大学前身),首开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风。
“苍霞精舍”的成功创办,给了孙葆瑨等人以鼓舞,此后,他们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银圆局隔壁创建了“东文学堂”(1903年改组为全闽师范学堂),该学堂培养毕业或肄业的学生有刘崇杰、林睮、方兆鳌程树德、李景铭、陈遵统、施景崧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葆缙还曾任全闽学会(福建教育会的前身,由陈宝琛和郭曾炘任正副会长)干事,推动闽省小学教育普及。
光绪三十二年(1906),孙葆瑨奉命来洮南任第一知府。洮南设府刚刚2年,城廓初定,百端待举,一切待兴。孙葆瑨上任之初,就为百姓办实事,提倡修建奉洮(沈阳至洮南)铁路,办学、经商,劝农次第实行。农、工、商协会,城乡议事会、董事会等,在洮南府一一成立。孙葆瑨上任之时,正遇洮儿河连年发大水,淹毁良田,吞没房屋。他率领官兵和百姓,修筑河堤、疏浚城渠,并且减免赋税,缓征地租,使城池得到安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葆瑨亲自编撰《洮南府乡土志》一册(手写本),这是洮南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乡土志书,为研究洮南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宣统元年(1909),在札萨克图郡王乌泰妄想制造“东蒙古独立”的过程中,孙葆瑨挺身制止了乌泰攻打侵占洮南的行径,不仅保护了洮南府,也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尊严。
宣统三年(1911),孙葆瑨调到奉天任外事交涉使,后赴吉林市,任省长顾问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部参议,不久病逝于哈尔滨。
轶事典故
孙葆瑨始初到东北奉天(今沈阳),任矿税局差使,后来接管盐税。
光绪甲辰年间(1904年)日俄战争大连爆发。日军在东北境内烧杀掳掠,荼毒人民,侮辱并拘捕地方官多人,清地方政府不敢过问。孙葆瑨民族大义,奋然前行,与日军据理力争,终使18位地方官员获释。这时,孙葆瑨刚任驿巡道等职,外交事宜非常棘手。他往来于俄日之间斡旋。由于外交事务繁重,他辞去了所兼各职,专办交涉,苦心积虑,恪尽其责,致使鬓发皆白。因此,孙葆瑨被上司长官赏识,奏请补为洮南知府。官衔全称为花翎盐运使在任侯补道奉天洮南知府。这是洮南第一位知府。
当时,洮南设府刚刚一年,城廓初定,孙葆瑨上任之初,就为百姓办实事,提倡修建奉洮(沈阳至洮南)铁路,办学、经商,劝农次第实行,城乡议事会、董事等会,在洮南府也一一成立。孙葆瑨上任之时,正遇洮儿河连年发大水,淹毁良田,吞没房屋,威胁洮南府城。他率领官兵和百姓等,修筑河堤、疏浚城渠,并且减免赋税,缓征地租,使城池得到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洮南原来因地近荒僻,盗贼很多,骚扰百姓,欺压良善。孙葆瑨上任后,组建了警察总局,招募马步巡防警察150名,分驻城乡,并全力组织官兵消除匪患,使府内四境治安肃然。札萨克图郡王乌泰,因袭爵兴讼,耗费巨大,借沙俄29万卢布债务,以该旗界内的矿产、铁路、牲畜作为抵押。恰值乌泰因事来到洮南府,孙葆瑨乃亲见乌泰,剖陈利害,晓以大义。又代乌泰请示奉天府尹上奏朝庭,由政府代还乌泰欠款,再用放荒招垦所得的钱代以偿还,并申明蒙地属大清国所有,蒙王不得私自借贷外债,以国家物产作为抵押,延缓了乌泰叛乱的时间。同时,由于放荒招垦,来洮南府谋生的人越来越多。孙葆瑨不畏列强,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曾有俄国人伯伯夫偕同商人宫某,带兵10人来到洮南府,扬言蒙地通商是写在条约里的,要在洮南府设领事。孙葆瑨愤然与之交涉,驳斥他们说,洮南府已设地方官,不能和蒙地相提并论,况且洮南并非商埠,外国人不能设官置兵。孙葆瑨声色俱厉,正气凛然。俄国人伯伯夫理屈词穷,尴尬溜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孙葆瑨亲自编撰《洮南府乡土民》一册(手写本),这是洮南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乡土志书,为研究洮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宣统二年(1910年) 五月(6月),知府孙葆瑨调离。孙葆瑨在洮南府任上6年,官声很好,民情融洽。离任之日,百姓官绅夹道相送,都有不舍之意。他病逝之时,家无余财,洮南人闻讯为之集资3000元大洋,加以中东、南满铁路当局免收运费才使其最终得以归葬故里。
亲属成员
父亲:孙翼谋
参考资料
洮南知府孙葆瑨.白城新闻网.
洮南大事记(1902-1912).洮南市人民政府.
学校概况.福建理工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10: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