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疏》
古文,孔疏与郑笺的关系,以诗经为例,毛公注诗,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
注与疏是不同的概念。解释古书意义的叫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对注文进行疏通解释的叫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为什么有疏?因为:1,古注往往较简略,有时意思不够明显;2,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后人有时不但读不懂古书,而且连旧注也不懂,因而需要对旧注再加以解释。这就是中国古籍注释中的“注而又注”的现象。注与疏的关系有三:1,先有注后有疏;2,疏是对注的疏通,是进一步解释和发挥;3,疏不破注(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即,疏只是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对注进行纠正、反驳。为什么?由于学术的发展和学派的产生,读书人渐有门户之见,做学问或从师,讲究守家法,注意学术源流。
孔疏与郑笺的关系,以诗经为例,毛公注诗,即《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东汉郑玄“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孔颖达语,见《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篇首)这是郑笺的由来。笺本是小竹片,写下读书心得,置于古书竹简有关之处,便于参考。后来便成为古代注释的一种。郑笺是对毛传的解释和引申。到了唐代,出现了”正义“,如孔颖达的正义,又叫孔疏。唐代的正义,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所谓“正前人之义疏,奉诏更裁,定名曰正”,就是这个意思。当时的目的在于“定于一宗”(有点今天所谓的国家标准和权威解释的意思),所根据的注本,以诗经为例,依据的是毛传郑笺。孔疏是对郑笺的解释和发挥,而且其体例是“例不破注”,即,不对郑笺提出不同的意见,只对毛传郑笺作解释、引申、发挥。其优点是彼此一致,自圆其说,无相互抵牾矛盾之处,显示学派之见。缺点是拒绝采纳不同的解释、观点和见解,显得狭隘,有胶柱鼓瑟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