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传》,中国古籍,作者
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
卜子夏(前507一?)所撰。
古籍简介
序: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学生,为
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悝、吴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学术界历来主张,此书为后人伪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
《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二卷本,其实是魏晋间大兴《易》学之风时为当时人所伪撰而流布于世。据《
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当时因《子夏易传》无传习者,遂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认为,此书不见于《
汉书·艺文志》,至梁阮孝绪《七录》始有著录,作六卷,或云
韩婴作,或云
丁宽作,而至为,可疑。司马贞认为,
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其书久佚,晋荀勖《中经簿》有《子夏易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其已怀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纳了刘、司马氏的建议,而停止向学校颁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
清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佚本。今所传十一卷本,始为
晁说之《传易堂记》所著录,其称“今称《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据此,则今本应是张弧伪撰。弧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评事。其书以
王弼《
周易注》为底本而说以义理,所说义理,大致上以儒家“
王道”的社会政治思想与《
周易》经文相附会。
迨
朱彝尊作《经义考》,证以
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
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诸条目,则于今本全无,知张弧伪撰之书又遭后人增削伪纂,并又多衍出一卷,为十一卷。因此,今本《子夏易传》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并非完全为张弧所撰,云其出自众家之手,可谓不诬。
二本虽为伪造,但其内容却有—定的参考价值,孕含了较多汉唐时期的《易》学思想,《四库全书总目》云“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故其对研究、探讨《周易》
古义,二本参稽,仍为它书所不可替代。二卷本除为
马国翰所辑外,《汉学堂丛书·经解·逸书考》中亦有考辑。今本则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及《
学津讨原》本等。
目录:
·
周易上经 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周易上经 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
·
周易下经 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第四 ·周易下经 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第五
·
周易下经 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第六 ·周易下经 卷七 周易系辞上第七
·
周易下经 卷八 周易系辞下第八 ·周易下经 卷九 周易说卦传第九
·
周易下经 卷十 周易
序卦传第十 ·周易下经 卷十一 周易
杂卦传第十一
四库提要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
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
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
行用,深以为疑。”
司马贞议亦曰“案
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
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
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
卜子夏之文也。
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
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
尊君之大义。焦竑《国史经籍志》、
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
周易述义》
弁冕诸经。仰蒙指示,命移冠国朝著述之首,俾
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大公。
谨恪遵彝训,仍托始於《子夏易传》,并发凡於此,著《四库》之通例焉。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