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魏延提出的作战计划
子午谷奇谋是指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蜀汉名将魏延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时,提出的由子午谷进军从而攻克长安的军事计划
事件背景
人物背景
魏延早年追随刘备益州驱逐了刘璋,后被刘备破格提拔汉中太守,确保了蜀汉在失荆州、平南中(今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时北境无虞。可以说,魏延在蜀汉政权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被任为先锋。在多次与魏军交手过程中一直稳操胜券,令魏军十分忌惮。
地理背景
子午道的大致走向为:从西安市南的子午关,入子午谷二十里后,循西南至喂子坪,入沣水河谷后,翻越秦岭,后折向西南行,过洵河上游,经腰竹岭池河镇,折向西北至石泉县,绕黄金峡大弯后西至洋县,遂进入汉中。夏秋时节,旧子午道桥梁因洪水所致多有毁坏。
南朝萧梁时期,又开辟子午道新线,其主要走向是采取较为直达的路径,从洵河上游过腰岭关后,沿长安河谷,至宁陕老城,后顺子午河谷,沿汉江北岸,过洋县,遂至汉中。其道上有诸多关隘如子午关、腰岭关、饶峰关、黄金戎等,均是扼守要险的防御重地。子午谷虽在长安的正南方,但800多里的路途中,山路就有600余里。
事件起因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为了先帝生前遗志,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率师出兵,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魏延战前献策子午谷之计,即从子午谷进军以求十日之内袭取长安的军事计划
事件经过
作战宗旨
子午谷之计的作战宗旨是仿效汉高祖刘邦韩信分路合击,协同作战,利用各参战部队的相互配合,形成主攻、佯攻等多路进攻态势,以出敌不意方式发起的战略性突击,具有隐蔽性强、行动迅速的特点。蜀军利用魏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以急行军方式穿越子午谷道,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摧毁魏军主将夏侯楙的抵抗意志,迫使其乘船出逃,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战术核心
子午谷之计成功的关键是镇守长安的曹魏都督夏侯楙弃城而逃,这是整个战术计划的核心,也是魏延采取战略速决战的最终目的。实施战略速决战的基本条件是:本方军事力量绝对优势、精心计划后的预先准备、具备有利的作战时机和交战态势、敌方主帅存在致命的弱点等。
魏延认为曹军存在致命的弱点是负责防守长安地区的主帅夏侯楙战争经验匮乏,在蜀军兵临长安形成的震慑威胁下,夏侯楙产生忧虑心理,进而产生怯战、畏战的消极情绪,最终丧失守城信心。
事件结果
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策略,而是使用平取陇右攻取长安的策略,虽有路途遥远与魏军重兵阻击的危险,但是陇右是河西、巴蜀关中三地的会合之地。蜀军兵进陇右,进占陈仓,便能控制蜀军北出的交通要道,以便贯彻诸葛亮长期作战的方针。这也是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魏延子午谷之计的原因。
事件影响
魏延对诸葛亮不接受自己的子午谷计谋极度不满,并对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公开质疑,甚至公开违背军令,擅自率军出箕谷,直驱祁连山,致使军队陷入重围。
事件评价
因为蜀军北伐不是秘密,魏国已经采取了正确的防守战略,加上长安城易守难攻,魏国援军行动迅速等因素,魏延从子午谷袭长安之计是不可行的。(鄂州大学文法系副教授童力群评)
由于魏延之计在敌情估计、路线选择、军粮供给、时间设想、攻城准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行军者之大忌,即诸葛亮所说的悬危,故其不被诸葛亮采纳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而要使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放弃其十全必克之策而去冒悬危之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崇琛评)
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子午道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山地最东部的一条线路,是关中通往汉中安康的要道以及通往四川东部各州郡的捷径,更是蜀道中唯一依据道路走向方位命名的道路。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通,汉唐时期最为辉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0:32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