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沙鼠(学名: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别名黄耗子、黄尾巴鼠、中午沙鼠、午时沙土鼠,是我国特有的
沙鼠,属于
啮齿目、仓鼠科、
沙鼠亚科、沙鼠族、沙鼠属的小型地栖啮齿动物。
形态特征
外形
乳鼠阶段:初生至20日龄,体重不超过11g。形态变换最大,睁眼,耳孔开裂,门齿、臼齿及被毛的长出等均在此期。但体温调节尚未形成,体长在60mm以下。
幼鼠阶段:20~40日龄,其主要特征是已形成体温调节机制,可自由取食,生长率仍较快,保持在1%以上,上下臼齿已长全,体长60~85mm,体重不超过30g。
亚成体阶段:40~70日龄,除体重外,其余各生长率已下降到1%以下,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体长80~96 mm,体重最高可达45g。
成体阶段:70日龄以上,全部发育成熟,有个体参与繁殖,体重生长率下降到1%以下,体重45g以上。体长100~150mm,尾长95~150mm,约等于体长或略短些;后足28~37mm,耳长13~18mm。颅长33~38.8mm,颅宽17~20.8mm,超过颅长的一半;鼻骨长约11.4mm;眶间宽约6mm;听泡很发达,长约12.3mm,上颊齿列长约4.8mm。
毛发
体毛色有变异,体背面呈浅灰黄沙色至深棕色,体侧较淡,呈沙灰色;体腹面纯白色;眼周和眼后以及耳后毛色较淡,白色或灰白色;尾上下1色,呈鲜棕黄色,有时下面稍淡,尾端通常有明显黑褐色毛束;足底覆有密毛;爪浅白色;耳壳前缘列生长毛。
头骨
头骨比长爪沙鼠稍宽大。颧宽约为颅全长3/5。顶间骨宽大,背面明显隆起,后缘有凸起。听泡发达。门齿孔狭长,后缘达臼齿前端的连线。顶间骨不如长爪沙鼠的发达,其前缘中间部分略向前突。鼻骨较为狭窄,其后端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
牙齿
牙齿与同属的其他种类一样。每一上门齿前面各有1明显纵沟。第1上臼齿咀嚼面内外两侧各有3个三角形彼此相对,形成前后3个三角横叶;第3横叶有时呈菱形。第2上臼齿只有2个横叶,彼此相通,但三角形状不甚明显。第3上臼齿只有1叶,略呈圆形。下臼齿基本上与上臼齿相同,但形状略有不同,特别是第1下臼齿前叶。
栖息环境
子午沙鼠主要栖息于
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典型栖息地为生长梭梭、琵琶柴、红砂、骆驼刺、白刺、柽柳等荒漠灌木的沙丘、沙岗及丘间低地。在塔里木盆地尚喜栖息在沿河胡杨林及旱生芦苇砂地。有时也见于非地带性的
沙地和农区。在内蒙古,子午沙鼠的典型生境为灌木和半灌木丛生的沙丘和沙地。
生活习性
活动
子午沙鼠是亚洲中部荒漠、荒漠草原动物。广泛栖息于各类干旱环境。它们常聚集于小片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的盐淖周围、农田间的沙丘上的数量极高。在同一栖息地,长爪沙鼠多分布于田梗、田间荒地,密度相对均匀,而子午沙鼠分布于灌丛、沙丘,密度不均匀。这是草原与荒漠鼠类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差异。
夜间活动,白天极少出洞。在22~0时为活动高峰,清晨4~6时有一个小高峰。活动距离为60~870m,平均264m。觅食时趋于远离洞口,仅在交尾期或哺乳期才限于洞系周围取食。随季节的变化有迁移觅食的习性,其迁移距离一般不超过1km。秋季储粮时期,植物种子普遍成熟,食物丰富,沙鼠的活动范围也相对稳定。
食性
杂食性。以草本植物、旱生灌木、小灌木的茎叶和果实为主要食物。一些带刺的灌丛,如狭叶锦鸡儿、沙兰刺头等亦为其所采食。春季曾在其胃中检出鞘翅目昆虫的残片。在农区盗食各种粮食作物,甚至葡萄干、西瓜、甜瓜、向日葵籽以及树木幼苗。子午沙鼠很少直接饮水,仅在秋季可见其采食带露水的叶子。笼养条件下,日食量为18~34g/日。夏季的日食量高于秋季。洞系
子午沙鼠的洞系可分为越冬洞、夏季洞和复杂洞。雌鼠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出入洞口之后,常将洞口堵塞。种群数量以及分布区河西走廊荒漠居多,且为优势种,夏季夹日法捕获率多在10%以上,个别地区可达40%。本种的洞穴配置分散,不形成密集洞群,洞道不甚复杂,大多为单出口或双出口。夏洞长2~3m,巢位距地面多不超过1m;冬洞较长,可长达4m以上,巢位在2m左右。冬季,子午沙鼠集居到冬用洞内,每洞常栖息5~10只,因而形成一些分散而孤立的“集居区”。
分布范围
子午沙鼠为蒙新区荒漠与荒漠草原中的遍布种。其分布范围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一哈密盆地,阿拉善荒漠、鄂尔多斯高原、柴达木盆地、湟水河谷、黄土高原北部,以及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其中甘肃境内分布在河西走廊、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定西地区、兰州、皋兰、榆中、永登、景泰、永靖等地。
繁殖方式
春季交尾,在5、6月份为产仔盛期,每胎产3~10仔,平均6仔。大多越冬雌鼠繁殖2胎。7、8月份已很少有幼仔出现。食物充足的年份,在9月又有部分雌鼠可产1胎。新疆木垒县在牧草丰盛的年份曾发现9月的孕鼠占雌鼠总数80%,可见食物对沙鼠的繁殖影响甚大。幼鼠出生一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
子午沙鼠的年数量变动幅度较小,在1991~1998年,年平均捕获率为1.02%,1994年最高为1.94%,1991年最低为0.34%,最高年是最低年的5.71倍。各年度的同一季节密度水平大致一致。但季节间数量差异较大。秋季数量约为春季的5~10倍。秋季种群中幼鼠约占80%。荒漠绿洲、低湿沙地及荒漠灌丛中的数量高于砾土荒漠。而这类环境又多被开垦用作农业生产基地,因而这些地区农田害鼠颇为严重。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防治方法
子午沙鼠喜食种子,且爱寻找撒在地上的种子,因此用毒饵法灭鼠效果最好。在人口稀少的荒漠地带,也可用飞机撒播,高标50m,间隔70m,沿两边撒2条,灭效较好。
⑴农田建设要考虑到防治鼠害,如深翻土地,破坏其洞系及识别方向位置的标志,能增加天敌捕食的机会。
⑵清除田园杂草,恶化其隐蔽条件,可减轻鼠害。
⑶作物采收时要快并妥善储藏,断绝或减少鼠类食源。
⑷保护并利用天敌。
⑸人工捕杀。在黑线姬鼠数量高峰期或冬闲季节,可发动群众采取夹捕、封洞、陷阱、水灌、鼓风、剖挖或枪击等措施进行捕杀。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电猫灭鼠。
⑹毒饵法。用0.1%敌鼠钠盐毒饵、0.02%氯敌鼠钠盐毒饵、0.01%氯鼠酮毒饵、0.05%溴敌隆毒饵、0.03%~0.05%杀鼠脒毒饵,以小麦、莜麦、大米或玉米(小颗粒)作诱饵,采取封锁带式投饵技术和。一次性饱和投饵技术,防效较好。也可使用1.5%甘氟小麦毒饵,半年内不能再用,宜与慢放毒饵交替使用,且该毒饵使用前要投放前饵,直到害鼠无戒备心再投放毒饵。
⑺烟雾炮法。将硝酸钠或硝酸铵溶于适量热水中,再把硝酸钠40%与干牲口粪60%或硝酸铵50%与锯末50%混合拌匀,晒干后装筒,筒内不宜太满太实,秋季,选择晴天将炮筒一端蘸煤油、柴油或汽油,点燃待放出大烟雾时立即投入有效鼠洞内,入洞深达15~17m处,洞口堵实,5~10分钟后害鼠即可被毒杀。
⑻熏蒸法。在有效鼠洞内,每洞把注有3~5ml氯化苦的棉花团或草团塞入,洞口盖土;也可用磷化铝,每洞2~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