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鸡随鸡(拼音:jià jī suí j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
杜甫《
新婚别》。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唐·杜甫《新婚别》诗:“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衍生典故
北宋·
欧阳修《代鸩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之嫁鸩被鸩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嫁鸡随鸡”。
成语故事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杨员外,他有一个女儿名叫杨秀英。
杨员外家大业大、有钱有势,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他常说:“诸事由人不由命。”不料,女儿杨秀英偏偏与父亲唱起了反调,她说:“爹爹说得不对,应该是诸事由命不由人。”杨员外听了女儿的话很生气地说:“万事由命?!那好,明天我就把你嫁给街上的乞丐。”
杨秀英说:“您随便把我嫁给谁都行,我是嫁给乞丐就跟着乞丐,嫁给老头就跟着老头。反正命摆在这里,嫁给谁都是一样的。”第二天,正在气头上的杨员外果真把女儿嫁给了街上一个姓王的乞丐。杨秀英也乖乖出嫁了。夫妻二人虽然贫穷,但是夫唱妇随,感情十分融洽。他们还生了两个儿子,取名叫“金梁”和“玉柱”。
后来,据说那个姓王的乞丐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儿子,他们夫妇二人被赵德芳接进京城,从此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成语寓意
嫁鸡随鸡,凡这个成语出现的场合,多半是被用于表达安于现状、百般无奈的心态。成语会从当事人或是周边的人口中冒出来,成为逃避新选择、退守旧营垒的托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嫁定终身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如果不满意现状,可以选择“再嫁”,不但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任何经过认真思考、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的人做出新的判断和决策,而不必再拘泥于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消极态度。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嫁鸡随鸡”用于比喻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安于所遇。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分句,常与嫁狗随狗连用。
运用示例
明·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车骨头半车肉,都属了刘家,怎么叫做‘李妈妈’?”
清·李渔《奈何天·忧嫁》:“虽然不好明说他丈夫丑陋,只把嫁鸡逐鸡的常话劝诲他一番便了。”
现代·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八:“咱横竖是个妇道,嫁鸡随鸡。”
拓展阅读
有一种说法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由“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谐音讹化而来的。“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意思是说,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跟随他生活一辈子。后来,这个俗语慢慢转换了语音而成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用来比喻女子出嫁以后,不论丈夫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出色还是平庸,都要安于所遇。
也有人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由“嫁稀随稀,嫁叟随叟”谐音讹化而来的,“稀”与“叟”相对,分别指“少年”和“老人”,从词语的对仗工整方面看,比“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