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对媒体与司法关系纷繁复杂的国际准则与域外立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出抽象法理之后的具体规则。首次提出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存在三种模式,而我国应当选择“放任主义模式”;系统论述了法院、法官个人、检察(警察)机关、律师等参与诉讼的主体分别应当确立的“与媒体关系规则”。
高一飞,男,1965年生,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执业律师。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任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2004年1 2月至2005年12月在
美国丹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及随笔评论集《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
刑事简易程序研究》、《刑事法的中国特色右研究》、《
程序超越体制》、《守护我们的权利》、《
检察改革措施研究》、《良法之治》共7部。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8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主持
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
诉讼法制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已经证明,诉讼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力:没有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为依托,实体权利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完善的诉讼制度予以保障,实体法律将无法如其所愿地实现其追求的立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诉讼法制的完善程度如何,还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文明、民主和法治的程度,是区分进步与落后、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在现代法治国家,诉讼制度作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谈道:“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①
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为推进我国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提出了新的纲领和目标。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则培育了公众的权利观念,并由此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设新的诉讼制度以充实公民实体权利的实现途径,通过完善现行诉讼制度以保障实体法律的公正实施,从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诉讼制度的构建,与人们对诉讼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密切的关系。诉讼原理是人类在长期的诉讼实践中,在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有关诉讼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诉讼原理在诉讼制度的构建及运作中发挥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诉讼原理,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才能推动诉讼活动向良性运作的状态发展。我国在改革与完善诉讼法律制度时,对于人类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的原理性认识,不能不予以重视,也不能不认真加以借鉴、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