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里两人来自长距离的“异地婚姻”甚至
跨国婚姻,在当今中国已经十分常见,中国人的婚姻半径大大的延伸了。延展的“婚姻半径”,促进了新一轮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陕西的小苗与广西的小江,在他们工作与相识的广东
东莞结婚。这种长距离的“异地婚姻”在其父辈当中比较少见,那时,大部分中国人的“另一半”都来自同一座城市甚至相邻的村子。
他们的结合
折射了当代中国人“婚姻半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新人中两人来自不同地方的“异地婚姻”甚至跨国婚姻,在中国已经十分常见。中国人的“婚姻半径”已经大大扩展。
市场经济建设、城镇化进程,导致了中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的大流动,这在扩大个人交往范围的同时,也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
流动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带来了更强的思想
包容性。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更看重
地域、
门户、民族等因素,在婚姻问题上倾向于“求同”,希望共同的东西更多,异质的东西更少。现在的年轻人则将个人的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观念的改变更加明显。过去很多居住在当地山区的少数民族禁止与异族通婚,一些地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在,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已经十分常见。
延展的“婚姻半径”,正促进了新一轮的文化交流与
融合。婚姻能够带来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来自不同地域,有着文化背景差异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会带来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在这种新的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成长,这将给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婚姻中的双方来自两地,一方面要求双方在交往、生活当中更有包容性,另一方面也面临
供养老人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即使夫妻两人来自同一城市或者区域,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都已经很突出,如果老人在异地养老,将会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压力。
小苗来自中国西部的陕西省,2010年,他来到中国东部制造业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在一家制鞋厂里,认识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女孩小江。虽然两人的家乡相距近2000公里,但他们
一见如故,坠入爱河。
小苗指出,“父母一开始并不赞成我们两个在一起,因为觉得家乡隔得太远,很多习惯都不一样。而且也担心结婚以后在外地生活会比较艰难。”但是他们最终说服了双方父母,打算今年年底领证结婚。“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一起努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小江指出,与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不同,小江的父母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一直都在广西的一座小县城里。“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经亲戚介绍认识的。”那时中国城镇里许多工人都在自己的单位里找对象,或者经人介绍认识附近其他厂子的工人,“婚姻半径”很少超出所在城镇的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
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村民马启辉2012年已经快70岁了,他指出,过去村民们都是和同村或者隔壁村的人结婚,“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外面上学、打工,会和外地人恋爱、结婚,也有很多外地姑娘嫁到我们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