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嘉,大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全国优秀教师。曾任
河南工业大学前身郑州粮食学院、
郑州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院学术、职称委员会委员,全国仓虫防治组副组长。现任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工科组组长。
人物生平
姜永嘉出生在大丰市裕华镇(原台北县裕华万丰),在大丰度过艰苦的童年之后,他被父母送回老家通州,在爷爷奶奶跟前读完了小学。1950年,他回到大丰后,在大丰初级中学读完了初中(首届毕业生)。他于1953年7月考取了东台中学(首届毕业生)。
主要成就
姜永嘉性格开朗,精神矍铄。除了酷爱高等教育事业外,他还有很多业余爱好。1996年,他参与了河南省与国家影视中心合作摄制的17集电视连续剧《校园先锋》,并担任该剧中的省教委评估团团长角色;2001 -2005年,作为学校老年乒乓球队队长,在河南省老干部乒协举办的省直单位老年男子团体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三连冠;1999-2002年、2006 -2009年,他因爱好舞蹈,在音乐上也颇有研究,先后两次受聘指导目前我国唯一的二胡音乐博士生、唯一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二胡演出的李秀清副教授撰写硕、博论文;他所在的河南工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而他则作为全校千余名教师中唯一的老年教师优秀代表,被学校收录入送交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自评报告》中,这是对他一生的辛勤耕耘与丰硕成果的最高褒奖。
个人生活
漫漫求学路 拳拳上进心
他的父母原是南通通州农民,因家境贫寒,难以生存,便报名参加张謇的垦荒移民大军,落户到裕华万丰公司。父亲因识几个字,便当了公司的一名小职员,母亲在家务农,开荒种地。他们在大丰后来有了姜永嘉等四个孩子,姜永嘉排行老三。
姜永嘉的求学路很不平坦,因为当时大丰还没办高中,读高中必须到东台或盐城,体谅到家境的困难,品学兼优的他一时犯了难。他想追随大姐、大哥之路参加解放军,最好能跟大哥一样,到朝鲜战场上去
抗美援朝。
当大姐得知二弟的想法后,便劝他在家乡安心读书。她说,新中国的建设需要知识分子,你有学习的兴趣和天赋,不要轻言放弃。经济上有困难,不用担心,我、大弟和爸妈会全力支持你和三弟读书!
就这样,在姐姐的鼓励下,他于1953年7月考取了东台中学(首届毕业生)。学习期间,姐姐不时从部队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供给制钱寄给他作生活费。而他也没有辜负全家人的期望,三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60年,他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又顺利地考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著名昆虫学家、留美博士张宗炳教授,开始了攻读生物昆虫副博士研究生生涯。
在张宗炳教授的指导下,姜永嘉从事着“昆虫不育性药剂的筛选”课题研究。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月供粮虽然有27斤,但由于副食短缺,使他终日饥饿难忍,度日如年。后来一度想要退学,但在系主任的帮助教育下,他坚定了求学的意志,常以实验室为家,刻苦攻读,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做起“生物”文章:利用树叶开发食源(叶绿素蛋白)。后来他又和同学们一起研发“人造肉”,聊以充饥。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他的研究仍然结出了喜人的果实:《昆虫不育性药剂的筛选》课题研究中的两篇很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被国家一级刊物《昆虫学报》发表,赢得了读者好评,得到了中科院领导的关注并计划留他工作。
矢志为粮仓 造福在人间
经过
三年自然灾害折磨的中国人,对粮食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护好国家粮仓的安全,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要保护好粮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粮仓昆虫的防治工作。而国家粮仓面广量大,害虫品种繁多、繁殖迅速,并非有几个治虫专家就可以兼顾的。为此,作为当时国家唯一培养粮油行业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郑州粮食学院(号称粮食行业“黄埔军校”,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肩负着向全国培养输送粮食储藏方面专业人才的职责,对姜永嘉这样的粮食防虫治虫人才可谓求贤若渴。
姜永嘉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粮食学院任粮仓昆虫防治教师。但由于他手中的“昆虫不育性药剂的筛选”课题研究尚未完成,学院特许他带薪回北大继续课题研究。一年后,他圆满地完成了课题中的另一篇毕业论文《Thio-TEPA对家蝇不育性效果的试验》,并在《昆虫学报》上发表。之后,他回到郑州任教。
正当风华正茂的姜永嘉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先是农村“四清”运动,接着是“
文化大革命”,使得他难以一心一意搞科研。尽管如此,他还是带领部分师生,在学校烧制防治粮食害虫杀虫剂磷化钙,还带领大家到各地考察,研究土园仓的储粮技术,后来他又为“
工农兵学员”编写教材(1972年)。他虽身处政治风暴中,但仍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一心为天下粮仓的安全,探索新路。
1974—1975年,我国首次在新疆和黑龙江个别粮仓发现“玉米象”。玉米象是世界公认的粮仓主要害虫,遍布全世界。它不仅危害稻、米、麦、玉米、高梁等禾谷类的子实和制成品,而且还危害薯类、干果、药材等储藏物品,成虫或幼虫均能蛀食粮粒,而且隐藏在粮粒内部“坐吃山空”,不仅如此,它的生理代谢活动,还会导致储粮水分增加,粮温升高,霉变结块,将会严重引起储粮损失。我国从初次发现玉米象仅仅过了五年,新疆地区几乎所有粮仓全部发现该虫种,而且密度很高,数十亿吨粮食的储藏安全受到了重大挑战。
防治玉米象刻不容缓!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姜永嘉主动请缨,他和同事一起向原粮食部科技司和教育司申请高倍扩大镜和显微镜用于科研。北京对他们的要求十分支持,提供了日本产的扩大镜和2000倍的显微镜。利器在手,他带领同事和学生夜以继日攻关,并将体长仅有2-3毫米的玉米象进行生理内部解剖,绘制出放大图,用于研究性论文和教科书中。1984年8月,他带上自撰的《关于玉米象成虫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在德国汉堡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学术交流。至此,玉米象的蛀食秘密大白于天下。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的粮食储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完成了对玉米象研究的同时,他还马不停蹄地对磷化氢熏蒸剂及谷物保护剂(侧重于植物性杀虫剂)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其中潜心研究的集体成果“粮仓环流熏蒸技术”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
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成果斐然:6篇论文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参编出版三部专著、50多篇学术论文。1984年、1992年,先后出席在汉堡和北京举办的国际昆虫学大会,宣读论文,并在北京主持专业分会;1988年,由他参编的《仓库昆虫学》荣获全校重点课程建设第一名,为此他获得河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他历时15年、主持并参与的河南省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河南省花椒等药用植物作为储粮杀虫剂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粮食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他出席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储藏物保护工作会议;1990年,为执行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协定,赴美国考察《关于天然植物性杀虫剂研究项目》;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桃李满天下,学生大多工作在全国粮食仓储第一线,捍卫着国家粮仓的安全;所带的研究生大多成为博士、教授、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以及硕士生导师,有的还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老骥未伏枥 最美夕阳红
退休之前,姜永嘉曾兼任《
中国粮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仓虫防治组副组长、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会理事、《粮油市场报社》高级顾问。
2001年,他从教研第一线退下来后,本应在家安度晚年,但他却说:我人虽然老了,但心理要保持年轻,要退而不休,与河南工大共存荣,尽量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于是,他积极受聘于学校教学督导组工作。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深入课堂听课,参与各学院教学研讨和交流、评审教学研究项目。除此以外,他还负责全校双语教学的督导工作,多次为新聘任的硕、博士教师作岗前培训。经过他督导和指导的青年教师,有的成了校教学标兵和优秀教师,有的成了省级优秀教师。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近两万字的督导论文《试论亟待解决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问题》,受到学校的好评,并在河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督导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个人思想
哲理篇
人生哲理二十二
(1999年9月9日)
1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2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3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
4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
5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傲慢。
6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怨忧。
7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
8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
9人生最大的困惑是是非。
10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善。
11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
12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
13人生最大的能源是理想。
14人生最大的乐趣是追求。
15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
16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17人生最大的本钱是自尊。
18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19人生最大的欢乐是收获。
20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
21人生最大的爱心是利众。
22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安全。
“成功者”之我见
“尽力”就是成功,是最基本的涵义。成功者有大小之分,但仍然是竭尽全力了,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功成名就是成功者,取得一般成绩也是成功者,不能厚此薄彼。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只有自己同自己比,只要“尽了力”就是一个成功者。生活并不要求我们永远崭露头角,仅仅要求我们在生活的不同层次上(或不同的年龄段)尽自己所能,这正是成功者之行动秘诀。
人生道路不会永远是坦途、辉煌的,也永远不会到处是鲜花和笑脸,相反,而是充满曲折和艰险。成功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如何去战胜后者。只有在取得成功之后,他所得到的鲜花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他的笑脸才会真诚可爱。
成功是正反经验之积累。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际上是无数次正反经验或教训之积累。失败、挫折算得了什么,一个人一生中遇不到失败、挫折才是不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如何直面失败与挫折,经受其考验与磨练,从中继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在失望中找到希望,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从无数事实中雄辩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失败者、有经验者才会从中独立思考、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办法,从而走向辉煌与成功。总之,从“黑暗”中找到光明就是成功。凡是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巨大艰辛的付出。这就意味着任何人如果要想在事业上获得卓越成就,必需作出巨大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要像追求自己的生命、爱情一样的执著、痴情,因为它能给人以无穷力量。
教育篇
执教
豫中执教鞭,倏地四十载,桃李满天下。
四化若实现,教育普及先,科技理赶上。
吾研生物学,喜究其奥秘,创出新路子。
学术在教研,两度飞欧美,参与国际会。
毋负党期望,人生至乐趣,愿为国争荣。
读报有感而发
——求职
社会上莘莘学子们整日惴惴不安,为求职煞费苦心。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和创新的素质。“没有金刚钻揽不住瓷器活”。然而,一旦求职之时,其弱点败露,有“颗粒未收之感”,那已晚矣!“要知今日何必当初”。试问,当初四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无四个感触,即:一年级懵懵懂懂,二年级无所适从,三年级若有所悟,四年级欲追已晚。
如若有这些感触,就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因素所致,唯有努力学习,开拓进取,掌握知识,才能在求职之时从容自如,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一流大学的标准有三:
1.必须为全世界培养人才,即留学生率要大于或等于20%。譬如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平均有20%的学生是外国留学生。牛津大学为34%。
2.必须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数量达到前30名。因为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杂志。
3.
诺贝尔奖得主越多,越是为
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均为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的名校,仅牛津大学就培养出27名。
随想
——高考
今日是高考的第一天,也是高中毕业生在考场的竞争之日。这对他(她)们一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是终生难忘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或个人,对过去历史应有所了解,但对今天也是一种警示,对未来也是一种思考。
高考也是对一个考生人生的走向,对其生存质量的优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劝导和训诫,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然而,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为选拔高考人才,应试“统考”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