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感技术专家
姜德生,男,汉族,1949年3月1日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9年3月1日,姜德生出生,湖北武汉人。
1972年4月—1973年12月,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湖北建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硅酸盐材料专业,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73年12月—1975年12月,在武汉工业大学物理师资班学习物理。
1975年12月—1979年9月,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基础部工作。
1977年9月—1979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物理。
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数理系工作。
1983年9月—1984年7月,进入国家建材局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
1983年9月—1989年8月,担任武汉工业大学激光所所长。
1985年10月—1986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到法国昂热大学学习非线性光学。
1989年9月—2000年6月,担任武汉工业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0年,创建了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桥梁交通、火灾探测、石油石化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光纤传感检测系统。
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姜德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中国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中国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中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姜德生在全国首次研制成功了光纤风压计,在一次有几十家单位参与的高层建筑风荷载测试中,台风来袭,姜德生研制的光纤风压计正常工作并获取了宝贵的测试数据。
2004年,姜德生首次实现了桥梁索力实时在线安全检测,并及时发现了某桥梁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武汉长江二桥等10多座大型桥梁的长期安全监测中,同时,姜德生将这套装置应用到老桥的安全预测。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姜德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截至2009年3月,姜德生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智能材料器件结构与应用》专著1部,发表论文18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19年6月,姜德生培养博士12名,硕士68名。
2013年11月29日下午,姜德生应邀在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智能材料与光纤传感网络》的学术讲座。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姜德生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和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J.Wuhan Univ.of Tech.-Mater.Sci.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个人生活
姜德生学习能力很强,兴趣广泛,每天下午5时30分,是姜德生雷打不动的乒乓球时间,兴趣来了还找人杀几盘围棋。
姜德生初中毕业于武汉六中,数学、物理、无线电竞赛都是第一,但没有钱交学费,最后领不回毕业证。“班主任张延林老师知道了,悄悄地给我交了5块钱,才把毕业证领回来。”“后来下放农村时,别人都是从家里拿钱,我是在农村赚了一点钱,回来还了张老师5块钱,当时还带了一点鸡蛋去表示感谢。一直到他去世,我每年都要去看望。我一直都感激他。”
姜德生出生不久就过继给养父母,“父母家和养父母家不远,父母家条件稍好。我的养母很苦,她是给别人当保姆来养我啊,我不能说是父母家条件好点了,就不认养父母这边,那是没道理的。”
工农兵学员每月有18.5元的补助,姜德生给养父母5元钱,另外13.5元学校发下的是餐票。
“回汉口的家我是从不坐车的,要么走到江边,要么是借别人自行车骑到码头,6分钱过江。星期六回去,星期天晚上回来。”
“我父亲瘫在床上,我母亲个子小,基本上都是我回去给父亲洗澡,所以一周回家一次。”
人物评价
姜德生是中国光纤传感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姜德生是中国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的创建者,是中国最早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者之一。(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评)
参考资料
姜德生.中国工程院.
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
主要经历.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3 1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