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集》是18世纪后期朝鲜朝著名文人李书九的诗歌别集,多见藏于韩国的大型图书馆,如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奎章阁,《姜山集》清人批评本则罕见。
抄本
一是韩国奎章阁藏《姜山诗集》四卷本,印记:昭和九年六月李淳镕氏所藏写本□誊写,藏书号:古3447-24。
二是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姜山集(乾坤合卷)》四卷本,卷首有金昌臣藏书印,卷末印记:己酉五月装于骆西之希篯堂。藏书号:古3648-62-1086。
三是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姜山集》,不分卷,藏书号:007954022。三种版本文字差异不大,在笔者发掘之前,它们一直湮没在浩瀚的域外汉籍之中,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与《韩客巾衍集》清人评点本相媲美
贡献和价值
《姜山集》清人批评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彰显出李书九与清朝名士
李调元、
潘庭筠、
祝德麟、
李鼎元、沈心醇、
唐乐宇等之间的文学交流,可与先前韩国学界揭示的《韩客巾衍集》清人评点本相媲美。
1778年,朝鲜朝著名文人李德懋入燕,携去《姜山集》,将其介绍给潘庭筠、李调元、祝德麟等人,他们认真批评了此集。李书九《姜山集自序》记载了此事,称自己屏居永平席帽山时,创作了许多“颇异前日”的触景兴怀之作,并有云:“诗已累百篇,遂取旧作稍尔雅者合为此集。会邻人李懋官随使入燕,引农岩、三渊两先生及近世槎川李公故事,力请钞去。余辞以不可,后亦不能牢拒,卒许焉。李君行遇浙人潘庭筠、蜀人李调元辈,出示之,皆谬加推许,为作序。以寄意甚勤厚,因令诸弟并录之卷中,抑余于此别有感焉。”
《姜山集》清人批评本收录李书九诗歌185篇(以诗题计),清人批评文字包括四个方面:李调元《姜山集序》、潘庭筠《姜山集序》、祝德麟《论韵学序》三篇序文;三人分别为李书九作的跋文;诗歌评点55处,其中,李评39处、潘评12处、祝评4处;李鼎元《题姜山诗集后》、沈心醇《集中名句余已采入〈匏尊诗话〉因题》两首论诗诗。因此,此集批评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为丰富。所载李、潘二人评语数量超过《韩客巾衍集》中所载(李评25处、潘评9处)17处。此外,《姜山集》收录的关于《雨后从西冈口步至白云溪作》、《晚自白云溪复至西冈口少卧松阴下作三首》、《送葛川金君归关西三首》、《春日题伯皋山居七首》的4处祝德麟评点语,《韩客巾衍集》亦未载录。而《韩客巾衍集》中得到李、潘二人批评的25篇诗歌及其34处评点语,《姜山集》在卷一、卷二中均载录,内容大致相同。《韩客巾衍集》中未载的李、潘二人的评点都见存于《姜山集》的卷三、卷四,未载录的祝德麟评语,两处见存于《姜山集》的卷二,两处见载《姜山集》的卷四。如《冬夜读孟襄阳诗却山中故旧》,李雨村曰:“清绝。”《送李山人还乡三首》,李雨村曰:“自分自高(其一)”、“无限寄托(其二)”。《朝爽阁诗为金丈(用谦)作三首》,李雨村曰:“古亭赏枫等句法非初唐人不办。”《郭胤伯八分小帖》,潘兰公曰:“规摹少陵,尤见博综金石之学。”《雨后从西冈口步至白云溪作》,祝芷塘曰:“结构殊非草草,五古从此路入,问津王、韦不远矣,即追踪陶、谢何难耶?”等。《姜山集》清人批评本中李、潘、祝三人的评点涉及李书九之诗的诸多方面,如诗歌内容、艺术构思、摹物技法、遣词造句、形象意境、风韵格调、艺术源流、诗歌韵味等。内容丰富,批评客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从中可见中国诗学对东亚文学的巨大贡献
《姜山集》清人批评本的重要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此集是继《韩客巾衍集》后,又一种得到清名士批评的朝鲜朝著名文人别集,是18世纪两国文士进行深入文学交流的重要证据。李书九通过《姜山集》的编选,向清文士介绍了自己诗歌的创作实绩,而清文士通过序跋、批评、论诗诗等形式既肯定了其诗歌成就,又传达了诸多诗学观点。如李调元《姜山集序》提出为诗当求情之正的观点,云:“诗非出于情之难,出于情而不失其正之为难。《三百篇》多出于委巷与妇女之口,其人初未尝学其辞旨忠厚,顾足为后世经,何则?情之正也。”又如,祝德麟《论韵学序》是清人向朝鲜文人介绍音韵之学的唯一专文,有其独特贡献。为了让朝鲜友人了解古韵,避免“通转往往泛滥而无所归宿”的弊病,该文详细介绍了中国韵书自周颙首创四声之说,经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陈彭年、邱雍《广韵》等直到清朝《佩文诗韵》的源流发展,并清楚指出自古及今的韵部变化和诗韵通转用例,最后强调“分合源流,大概如此。明乎此,则音无夺伦,纽分畛域,古诗通转自无毫厘千里之谬矣”。为了让异域之人作诗时用韵有切实依据,祝德麟还推荐邵子湘辑《古今韵略》,又提出创作时当参照古诗。祝德麟有《悦亲楼诗集》存世,而文集未见,因此,《论韵学序》也是研究其诗学观点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章。
其次,此集多方面反映出李书九所受王士祯诗学“神韵说”的深刻影响,是清代诗学东传给朝鲜诗坛带来重大变化的新证据。李书九在《姜山集自序》中提及其创作动因:“余屏居永平席帽山下,县古称多山水,即日从其乡里父老往来深林绝壑之间,陟巉岩,俯潺湲。每秋风四起,木叶初振,悄悄焉,栗栗焉,不禁其□。君亲兄弟之思,则不得不以诗出之。”又明确提出:“其诗日与渔歌樵唱相上下,以写其荒寒寂寞之趣,虽真能追踵于陶、谢、王、韦之门,犹不足为轻重。”李书九触景兴怀,追步陶、谢、王、韦之门的写诗方法,正是为了实现王士祯所倡导的“清远”、“古澹”等格调。对其受王渔洋诗歌的影响,潘庭筠在《姜山集序》中说得很清楚:“新城王文简公以诗主坛坫者几五十年,至今承学之士莫不望如泰山北斗,穷乡僻壤,家有其书。即偶有一二异议者,众亦未尝韪之也。渔洋诸集流播海外,奉为枕中之秘,故近时东人之作亦复斐然可观。李进士姜山尤笃嗜公诗,能以其博雅之才、清婉之思追踪步武,具体而微。”又如潘庭筠云:“姜山五古冲淡闲远,王、韦门庭中人,视王渔洋格调尤近。”不难看出,《姜山集》是魏晋、唐山水诗传统以及渔洋“神韵说”对朝鲜朝诗坛深刻影响的典型产物,中国优秀诗学对东亚文学的巨大贡献于此亦可见一斑。
最后,这些序跋、批评多可补清文人文集载录之缺失,有着重要的诗学文献价值。潘庭筠《姜山集序》、祝德麟《论韵学序》、《姜山集》的批评文字以及李鼎元《题姜山诗集后》、沈心醇《集中名句余已采入〈匏尊诗话〉因题》二诗目前均未见于中国典籍。李鼎元诗可补其文集《师竹斋集》,沈心醇诗可补其文集《匏尊集》。李调元的批评语可与《韩客巾衍集》中其批语相参照、补充,与留存在国内的《童山集》、《雨村诗话》等构成李调元研究的全新文献基础。
潘庭筠、祝德麟文集均未流传于世,因而,《姜山集》所存其文学批评虽为只章片语,但对考察这两位乾嘉名士的诗学观不可或缺。如潘庭筠指出李书九诗歌创作的不足,表明自己的诗学主张,期勉李书九的诗歌创作更上一层楼,其《姜山集序》有云:“姜山为公之诗,必当学公之学,取精用宏,神明变化。不必规规摹仿,而性情笔墨自然神肖耳。余虽不为公之诗,未尝不欲天下之善学公也,于姜山尤企望之矣。”虽为劝勉语,但也反映出他对渔洋诗学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他关于学古要“务得其神,而不袭其貌”的诗学观点,此与王士祯提出的学古原则如出一辙。潘庭筠对王士祯诗学成就的深层把握也非常准确,认为其根基就在于精宏的学问。
综上,李书九《姜山集》清人批评本作为韩国、中国共同的优秀文化遗存,有着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值得学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