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护
公益项目
“女童保护”是由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联合多家媒体单位于2013年6月1日发起的公益项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护”升级为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
行动方案
1.制定专业的防性侵教案,女记者及女志愿者进入学校、社区宣讲。
2.与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培训当地教师和志愿者,普及儿童防性侵教育。
3.在学校和社区发放“女童保护”宣传折页、防性侵手册等,通过儿歌、诗歌、图画等形式增强儿童防性侵意识。
4.通过微博、微信、女童保护网站等各类媒体渠道,传播防性侵知识。
5.统计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对儿童、家长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形成独立的调研报告。
6.在全国两会上,把相关建议交给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推动立法保护和规章方面的改进,让国家和政府来保护孩子,形成有效机制。
发起背景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14岁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全国各地百名女记者于2013年6月1日联合京华时报社、人民网、凤凰公益、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护”升级为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2018年2月,“女童保护”团队成立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非公募),公开募捐继续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女童保护”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2013年5月8日,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六年级小学生被该校校长陈在鹏及万宁市市房管局职员冯小松携带到宾馆开房被性侵犯的刑事案件曝光后,引发了各界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担忧。而仅2013年5月20天,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事件就达到了8起。
在湖南省祁阳县梅溪镇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的思思(化名)12岁,她的肚子上有一条像蜈蚣一样的缝合线——2013年年,她生下了一名女婴。 这注定是一道难以缝合的伤口。 思思指认,从2012年6月起,有多人对她进行性侵,但对方均否认,为了寻找性侵证据,12岁的思思竟然生下了孩子!
DNA检测结果显示,孩子的父亲,竟是邻村74岁的老头! (据2013年7月10日南方都市报《“12岁妈妈”谜案》)
一个12岁的小女孩,还没过完快乐的童年,还没来得及享受青春,却不得不做一个妈妈。 谁来对她负责?谁又可以为婴儿负责?
“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京华时报记者(现凤凰网公益频道主编)孙雪梅在这则儿童性侵新闻中看到一个细节:一个12岁的留守女童遭到性侵,而女童的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竟然是先动手打了孩子一巴掌。这个细节,让不少人动容,也成为孙雪梅参与发起女童保护项目的动因之一。
此外,孩子遭遇侵害后不敢跟家长说,家长知道后不能正确应对,都是女记者们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的动因之一。
遭遇性侵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甚至一辈子无法摆脱阴影。无论是男孩女孩,性侵害对其身体尤其是心理的伤害,几乎伴随一生。
仅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就高达125起,平均2.92天就曝光一起。而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只是性侵案件的冰山一角......
监护的缺失,防范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常识使太多的孩子不知道潜在的性侵危险,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也让她们遭遇侵害时不知如何应对。如果他们曾经上过一堂防性侵课,如果他们的父母曾经接触过相关知识,如果他们的老师曾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一切,或许就会不一样。
是时候行动了。
2013年6月1日,女童保护项目由全国各地热心公益的女记者共同发起。据项目负责人介绍,2013年各地频发女童被性侵案件,很多受害者是农村留守儿童
2013年女童保护工作人员已经走进多个地方乡村学校给同学和老师开展防性侵讲座。2014年两会期间,女童保护正式推出历时半年多,40多轮修改、多名专家参与修订的小学生防性侵教案。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开支持女童保护项目,并就此提出议案或提案。
行动成果
一、出台义务教育阶段防性侵专门教案,填补国内空白:结合国内外儿童防性侵经验、成员多地试讲的基础上,经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20多名一线专家数轮修订后,修改40多次,最终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儿童防性侵教案小学版”,并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公开发布。此后“女童保护”还研发了儿童防性侵教案家长版,并针对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生研发了“拥抱青春期课程”。
二、在全国多地开展小学“防性侵一堂课”: 截至2020年6月底,“女童保护”已在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吉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黑龙江、广西、安徽、福建、甘肃、四川、重庆、河北、辽宁、山西、河南、天津、宁夏、湖南、新疆等31个省份相继开课,培训志愿者数万人。通过与地方妇联、教育局、团委等部门的合作,培训当地教师授课,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覆盖儿童超过385万人,覆盖家长超过60万人。此外,还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讲座,目前各个平台上已有数千万网友参与。
三、全国性侵儿童案件的调研和统计工作,填补国内空白。2014年3月2日项目发布《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5月29日发布《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2015年3月2日发布《2014年儿童防性侵安全教育及性侵儿童案件统计报告》,2016年-2020年,连续发布了《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披露大量统计数据,均引发全国性反响,数百家媒体报道。
四、发展并培训志愿者队伍:截止2020年6月底,培训教师志愿者数万人,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新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发展了地方团队,志愿者队伍仍在不断扩大。
五、建立官方微博、微信:每日向社会普及儿童安全教育意识,呼吁社会关注性侵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并为尽力帮助受害人联络相应机构为其提供咨询、法律帮助。
获得荣誉:
截止2016年2月,“女童保护”获得荣誉有:第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奖,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最具网络人气奖”,2014安平中国·北大公益传播奖“传播行动奖之新锐奖”,2014年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优秀项目,2014北京最美慈善义工奖团体提名奖,第三届中华女性公益慈善典范“十大女性公益品牌项目”,全国首届性侵预防与应对跨界研讨峰会“最具社会影响力奖”,第五届爱心中国公益盛典年度最佳公益组织奖,2015环球风尚年度盛典“风尚榜样”,2015“责任中国”公益行动奖等。
社会意义
2013年,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通过课堂教学、编发手册等形式开展防性侵教育。
但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这并非因为地方政府或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抵制、不赞同儿童安全教育,而正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地方试图推进《意见》落实却无从着手。
鉴于调研情况,女童项目及专家组出台了独立的《防性侵教育小学课堂45分钟标准教案》,并派志愿者到地方授课、培训教师,争取让每一位儿童能上一堂防性侵课。
性侵害案件统计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曝出多起14岁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引发全社会重视。
“女童保护”发布的《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统计,2013年5月23日至2014年5月22日全国公开曝光性侵儿童案件高达192起。这是2013年1月1日-12月30日全年曝光125起的1.536倍,曝光率也从2013年全年的平均2.92天曝光一起,加速到平均1.90天就曝光一起。受害人群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女童保护项目统计,被公开报道年龄的343名受害者中,8岁到14岁的有293人(含6名男生),占总量的85.42%。
“女童保护”发布的《2014年儿童防性侵教育及性侵儿童案件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高达503起,平均0.73天就曝光1起,也就是每天曝光1.38起,是2013年同比的4.06倍。近年来我国性侵儿童案件中,广泛存在“两多发”和“两薄弱”的现实情况: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监护缺位下的临时起意多发,熟人犯罪多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儿童安全监护薄弱,农村地区儿童安全监护薄弱。另外,半数以上家长未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
此后至2020年,“女童保护”连续发布了相关调查报告。2020年“女童保护”发布的《2019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数807人。在301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12起,占比70.43%;熟人作案比例高,从“女童保护”近几年来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达87.87%(2014年)。
防性侵教案内容
目前女童保护已出台独立防性侵教案小学版,教案配备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PPT授课幻灯片,并有半小时教师培训单元。
主要教学目标有: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爱护和尊重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性侵害,哪些行为属于性侵害行为,掌握防范性侵的方式和方法。
3、让学生知道遭遇性侵的应对和后续处置。
防性侵误区
误区一:别以为你家的孩子“绝对不可能”被性侵!
据美国国家失踪及受虐儿童中心(NCMEC)统计:美国有1/5的女孩和1/10的男孩在18岁以前遭受过性侵犯。我知道你不想听到或相信,但这是真的。
这个数字为什么这么高?很大的原因是父母、老师不会和孩子谈这个话题。所以,当孩子遭遇性侵犯时,他们往往不敢说。
事实上,儿童遭遇性侵犯的几率并不比碰到交通事故低,所以性安全教育与交通安全教育一样重要!
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或忙于工作,认为孩子那么小,不会遭受性方面的骚扰,所以没有提防,更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防止性侵犯方面的教育,最终毁了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你们有极其重大的责任:
1、不把孩子交给除家人以外的男性照看,对照看孩子的人要绝对了解。
2、无论多忙,都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反应:变得胆小、爱哭,忽然不喜欢上学,忽然害怕和父母亲热等等。妈妈在洗澡时要不露声色地检查孩子的下身、内衣裤。
3、幼童是最易被性侵的一个群体,性安全教育也应从2岁时做起。不要担心他们听不懂,2岁左右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黄金年龄,他们能明白并且记住的东西远超过家长的想象。
4、防性侵教育是持续性的。你不会只讲一遍交通安全须知,你会反复讲很多次,还要不时考考他们。
误区二:你是否这样想过?
1、“我家/班级里的男孩,不可能遇到性侵害”
事实上,男孩女孩都可能受到性伤害。国家现行法律有空缺,如果男孩被强奸(鸡奸)的话,法律会按猥亵罪论处,判三到五年有期徒刑;但如果女孩被强奸,罪犯最高可被判死刑。所以现在男孩受到性伤害的比例越来越多。
2、“我家/班上的孩子小,性侵只会针对大一点的孩子”
事实上,性侵害可能发生在任何年纪的孩子,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陕西曾有一个11个月大的女婴,被同村的男子猥亵。据美国国家失踪及受虐儿童中心(NCMEC)统计:12岁以下的儿童中,4岁宝宝被侵犯的情况最为严重。
3、“会侵犯孩子的,不都是陌生人”
事实上,会性侵害孩子的人,大多不是陌生人,通常正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比如亲人、邻居、老师、父母的朋友等。有关部门对性侵害事件的调查统计发现,85%的儿童性侵害事件正是这些人所为,陌生人性侵害儿童的案件仅占15%。
因此,父母、老师要告诉孩子,不论年龄、性别、职业,任何人都可能性侵害儿童。
4、“犯罪者一般用暴力让孩子就范”
性侵者不一定会使用暴力,有时候,他们会利用贿赂、诱骗、关爱等作为手段。广州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稽查处处长李军用钱、购物卡、充Q币、买iPad等诱骗猥亵男孩。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被察觉,孩子也被一次次侵害。
因此,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无论别人打你还是给你买东西,如果他接触了你的隐私部位,一定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5、“让孩子远离性侵害有关的东西”
事实上,你应该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可能伤害他们的大人。父母可以利用新闻,来和孩子讨论什么样的人会性侵害,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孩子9岁左右时,父母可以开始给孩子讲解相关法律。
公益活动
2013年6月1日,全国百名女记者联合多家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
2015年,“女童保护”升级为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
2018年2月,“女童保护”团队发起成立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
2023年6月,在“女童保护”十周年庆典上,“女童保护”发起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凤凰网副总编辑孙雪梅表示,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将出资20万元,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法援蓓蕾”公益项目,试点对10名遭遇性侵的儿童进行法律援助。
2024年5月18日,由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凤凰网公益主办的“六一”儿童保护倡导活动暨“女童保护”十一周年庆典在京召开。现场发布了《“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分析报告》。业界专家、公益界代表和民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呼吁健全儿童防性侵综合保护体系,为消除乡村儿童性教育的困境提供对策。同时, “女童保护”团队联合多家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公益组织、媒体平台,共同发起“防治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性暴力”倡议,呼吁更多人关注未成年人被“隔空猥亵”等伤害的现状、预防和干预措施,深入探讨相关政策、法规、议题,希望引起媒体和公众讨论,并不断共同完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10:58
目录
概述
行动方案
发起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