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越春秋》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关于禹的婚娶还有《
涂山歌》为证。
大禹与女娇举行了婚礼,自辛日结婚,到甲日(前后只有4天)就外出治水去了。女娇追随大禹,也在附近的
安邑安了家,照顾大禹的饮食起居。那几日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为了早日结束原始居民的哭声,赢得打通
轩辕山战役的胜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宵衣旰食,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与女娇约定,为了抢时间,在工地上设张鼓,女娇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勿来。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块山石,石落击鼓。女娇听到了,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却看见自己的丈夫化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轩辕山。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女娇大惊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乱又惊恐地奔逃而去。大禹见状,也赶紧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释清楚。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边追边喊,可是他越喊,女娇越不敢停留。就这样,一追一逃间,女娇跑到了
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
因为自己的疏忽,女娇变成了石头,夏禹心急如焚。大禹的部属闻讯赶来,也都十分唏嘘。细心的
伯益发现,女娇的石像中传来空洞的声音,原来女娇已经怀孕了。大禹见母子俱化为石,更是悲痛不已,他对石头喊道:“还我儿子。”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就此降临人世。由于是启石而生,天赋异秉,他的名字便叫“启”,他就是未来中国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的开创者
夏启。
禹开凿轩辕山,丧妻得子的故事见于《
汉书·武帝纪》
颜师古注引《
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
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
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因此,《
楚辞·天问》里
屈原问道:“焉有龙虬,负熊以游?”“龙虬”指大禹,“熊”指鲧。鲧腹生禹,那么禹变成大熊也是可能的了。
为了纪念女娇夫人,嵩山南麓仍然建有
启母阙。在以上这两种传说中,女娇在家寒门守望13年,辛苦抚养大禹之子启成长的艰辛和思念,不愿这种牵挂无所附丽,更不愿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谢幕。也因此大禹才用了13年时间,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按部就班由高处流入低处,从湖里流到江河,最后汇入了大海。之后,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回到陆地生活,修建房屋,种植庄稼,驯养家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历时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从西岳
华山、积石山到东岳
泰山、
黄河之滨,从北岳
恒山、寒谷关(今北京
密云县西南)到南岳
衡山、
交趾(今
越南),先后疏通了
长江、黄河、
淮河、汉水、
渭水、济水、洛水、黑水(源于今
甘肃省西部,注入哈拉海)、
弱水(源于今
青海省北部,流入
居延海)等河流。这些河流,除济水后来改道而成为黄河的一部分外,其余大河仍奔流不息,滋养着灿烂的
中华文明。
大禹忙于治水,三十岁尚未成家,后来在涂山(今
浙江省绍兴西北)治水,见到女娇,二人互生爱慕之情,由于治水的工作紧迫,大禹又到别处巡视灾情,女娇思慕大禹,便写了一首诗,只留下两句:“等候人啊,多么的长久哟!”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诗,从这首情诗,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女娇的使女把此事告诉大禹,大禹感动了,遂于
台桑与女娇成婚,这就是“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的故事。
夏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之后,不以私情贻误公事,四天后告别妻子,继续治水,女娇被送到
安邑(今
山西省解县东北),她日夜思今南方的家乡,大禹知道了,又没有功夫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城南筑了一座
望乡台,让妻子登台遥望家乡。
有一次,大禹治水经过家门,适逢女娇生子,邻居告诉大禹,劝他回家探望妻儿,大禹说:“治水要抢时间,无法分心。”邻居说:“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儿,也应给独生子命个名字呀!”大禹在匆忙说“就命名为“启”,意思是说”治水启行“,如此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归来时他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女娇也成为一位中年妇人了。
大禹继承舜的帝位,封女娇为妃,融死,启继位,成为
夏朝的开国天子,女娇:随着地下文物考古的进展,华夏的历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轮廓,大禹王国在
中华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确立,大禹的精神几成
华夏民族精神之发端,但我们在歌颂大禹、赞美大禹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娇的作用和贡献。
《
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关于禹的婚娶还有《
涂山歌》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