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朗则布
莫卧儿帝国第六位君主
奥朗则布(波斯语:اورنگ‌زیب‎,英语:Aurangzeb;1618年11月3日-1707年3月3日),本名穆西-乌德-丁·穆罕默德(英语:Muḥī-ud-Dīn Muḥammad),莫卧儿帝国第六位君主(1658年7月21日-1707年3月3日在位),号“阿拉姆吉尔”(乌尔都语:عالمگیر,世界征服者)。莫卧儿皇帝沙·贾汗第三子,母亲为阿姬曼·芭奴
人物生平
文武兼备
奥朗则布(意为“帝位之荣缀”,是其年轻时取得的名字)于1618年11月3日生于莫卧儿帝国北部的多哈德(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多哈德县)。他本名穆西-乌德-丁·穆罕默德(英语:Muḥī-ud-Dīn Muḥammad),是莫卧儿帝国第四位君主贾汗吉尔之孙、第五位君主沙·贾汗的第三子,母亲为阿姬曼·芭奴(泰姬·玛哈)。1622年,沙·贾汗企图起兵夺位,但被贾汗吉尔击败,被迫认罪,将长子达拉·舒科与奥朗则布送往位于拉合尔的贾汗吉尔的宫廷作为人质。在拉合尔,年幼的奥朗则布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受业于米尔·穆罕默德·哈希姆等知名学者,认真学习《圣训》和《古兰经》,因此学识渊博,通晓伊斯兰教法,并“在青年时代他就抱有严肃的事业心并形成了宗教的人生观”。他集中精力学习波斯语阿拉伯语,后来还学会了奥斯曼土耳其语
奥朗则布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15岁时,在一次象斗的场合中,面对狂怒冲奔的大象,他已能应对自如,毫不畏惧。1634年,时年16岁的奥朗则布成功镇压邦德拉人(拉杰普特部族的一支)的叛乱。自1636年7月11日起,奥朗则布开始担任德干行省的总督,1644年奉诏回朝。1645年出任古吉拉特行省总督。在1646年至1647年的巴里黑战役中,奥朗则布以“冷静的胆略和坚定的指挥而出名”。1648年至1652年,奥朗则布相继任木尔坦和信德总督,并在塔塔打造了一座要塞。期间曾两次受命指挥坎大哈战役,率军同乌兹别克汗国萨法维王朝作战,虽然失去了坎大哈,但在败军中仍显示了一定才干。1652年再度出任德干总督。
起兵夺位
1657年,沙·贾汗卧病不起,理应继位的应该是在当时以宗教宽容和开明的作风而闻名远洋的达拉·舒科,但久战沙场的奥朗则布凭借自己的沉着、精明,最终于1659年3月13日在阿季米尔战役彻底摧毁了达拉·舒科的力量。此年8月,他将达拉·舒科绑在一头肮脏的小象背上在德里游街示众后处决。
此后,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他的二哥舒贾,还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巴赫什。之后,奥朗则布将二人击败(舒贾被逐出印度,客死他乡;穆德拉·巴赫什以谋杀罪被处死;达拉·舒科的长子苏莱曼·舒科被慢性毒药毒死),并于1658年6月8日将沙·贾汗软禁在阿格拉,直至他1666年去世。这次胜利也让奥朗则布赢得了残忍、多疑的名声。
1658年7月21日,奥朗则布在德里举行了非正式的登基仪式。1659年6月5日,他重新登基,开展了正式的庆祝活动,称号“阿拉姆吉尔”(乌尔都语:عالمگیر,意为“世界的征服者”),全称为阿布勒·穆扎法尔·穆希乌丁·穆罕默德·奥朗则布·巴哈杜尔·阿拉蒙格埃尔·帕迪沙·加齐(英语:Abul Muzaffar Muhiuddin Muhammad Aurangzeb Bahadur Alamgir Padishah Ghasi)。
征服四方
1661年,奥朗则布委任的孟加拉副王米尔·朱姆拉自德干出发,并吞了库奇-比哈尔,并进入阿萨姆。1662年3月,莫卧儿军对到达了阿豪马首都加尔贡,击败阿豪马国王阇耶瓦琪·辛格,莫卧儿舰队彻底歼灭了阿豪马的海军力量。因雨季到来,使得莫卧儿海陆军之间的联系切断,莫卧儿军营里又发生了一种流行病。雨季过后,朱姆拉重新进攻,不久后,他身患重病,只得议和,阿豪马国王同意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和一笔年贡,并割让某些地区。但在1663年3月朱姆拉死后,这些地区得而复失。长期的拉锯战没有带来任何成果。不过,库奇-比哈尔统治者还是被迫割让给莫卧儿兰格普尔和西卡姆拉普。
1666年,继任孟加拉副王的沙伊斯塔汗从阿拉干国王手中夺取了查特冈(即吉大港)(吉大港之围),还占领了孟加拉湾的桑德维普岛。
(图册参考资料)
在阿富汗地区,普什图族向莫卧儿人表示顺从,而莫卧儿政府承认了其他的山区居民,如阿弗里提、尤苏夫柴、卡塔克等部族在印度和喀布尔间征收过境税的权力。
1667年,尤苏夫柴人突然起义,劫掠朱契,切断了德里和喀布尔之间以及喀布尔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经莫卧儿将领穆罕默德·阿明汗的指挥,这次动乱得以平定。1672年,阿弗里提人和卡塔克人起义。时任喀布尔省长穆罕默德·阿明汗兵败于阿弗里提人,逃往白沙瓦,莫卧儿军阵亡数达一万,另有两万人被俘。胜利的消息远扬四方,卡塔克诗人酋长胡沙尔汗和阿弗里提人联合起来,成为反抗莫卧儿人的起义。奥朗则布命宠臣苏查特汗出征,但苏查特汗不听管理查姆鲁德前哨的查斯万特·辛格的忠告,在卡拉帕山道被杀。
为了恢复帝国的声威,1674年6月奥朗则布亲临哈桑-阿布达尔指挥作战,历经一年多的战斗,局势于1675年底完全扭转。奥朗则布发掘了富有才干的阿米尔汗,任免他为阿富汗总督。阿米尔汗在任二十余年,笼络普什图族,并用大量的贿赂以维持山道的畅通无阻;他还规定,部众有权向酋长要求分得土地,此举使各部族内部自相残杀,诸部再无暇叛乱。
阿富汗战争破坏了莫卧儿帝国的财政,其政治影响更为有害。有观点认为:“由于这次战争,在随后发生的拉其普特战争中要雇用阿富汗人就不可能了。而且,因为把最好的莫卧儿军队从德干调往西北边境作战,就解除了对西瓦吉的压力。”阿富汗人就这样间接帮助了拉其普特人和马拉塔人取得胜利。
为夺取孟加拉的贸易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85年委派查尔德爵士率领12艘战舰、约1000名战斗人员(包含600名水兵及东印度公司控制下马德拉斯的400名武装雇员)的舰队前往孟加拉湾。时任孟加拉总督、奥朗则布的叔父沙斯塔-汗建议和谈,但因一次莫卧儿官员与英国水兵的冲突,谈判破裂,英舰发动攻击。莫卧儿方面要求停火,并建议重启谈判。与此同时,数万名莫卧儿士兵自恒河水道直抵吉大港前线,开始攻击登陆英军。查尔德爵士撤退至胡格利河口处的一座小岛上驻营,企图逼迫莫卧儿当局妥协,却因恶劣的环境与稀缺的资源而在三个月损失过半士兵,被迫返回马德拉斯。
1688年,英方派希思船长统领一支规模更小的船队突然抵达阿拉伯海海域,准备拦截从印度西北海岸起航的麦加朝圣船只。奥朗则布措手不及,考虑到国际声望和涉外影响,被迫同意重启贸易谈判,并以拖延战略劝说英国舰队返回东海岸。当英舰东返后,发现谈判并未取得进展,于是以优势火力轰炸沿海港口巴拉索。此时,大批莫卧儿军队集结于吉大港,并通过法国和葡萄牙的援助,建立了坚固的堡垒。希思只得返回马德拉斯。
1689年,奥朗则布首先下令没收分布在各地的英商财产,接着派出穆斯林大将贾希拉和埃塞俄比亚基督徒马皮拉率领拥有2艘装备数十门火炮的欧洲风帆战列舰及大量在西南海岸活动的海盗船队进攻孟买。同时还有大量陆军在东、西海岸协同进攻,将对方分别压制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的堡垒内。东印度公司孤立无援,被迫于1690年初求和,奥朗则布见好就收。战后,奥朗则布逼迫公司董事同意缴纳75万英镑,取得完胜。
不过,炮击孟买的2艘欧式战舰在1695年被英国海盗亨利-艾维尔等在阿拉伯海洗劫,东印度公司为此提供了赔偿,并在全球水域通缉肇事者。
奥朗则布在位时,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延伸到了南亚次大陆的最南端。从1681年起,奥朗则布亲自率军来到德干地区,灭掉了最后两个独立王国。
莫卧儿军队首先进攻比贾普尔王国,围困比贾普尔长达18个月,最终将其攻破。仅6个星期后,奥朗则布又把目标对准了最后一个在德干的独立王国高康达,莫卧儿军队首先占领了以富饶和奢华而闻名的海德拉巴,之后又围困印度南部最坚固的堡垒城市高康达长达9个月,最终采取反间计,从内部攻破了这座城市。这次战争使整个南印度归顺了帝国。
奥朗则布在位时,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鼎盛,到1687年,帝国的版图西临波斯,东至孟加拉,北达克什米尔,南至科佛里河。南亚次大陆及阿富汗几乎全部统一在莫卧儿帝国政权之下,帝国发展到了极盛。
暴政与反抗
奥朗则布是位有才能的政治家,但并不像阿克巴和沙·贾汗令人敬畏,他令人感到恐惧,据说他的儿子接到他的信时总是双手颤抖。
奥朗则布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他将自己作所穆斯林君主的典范,他认为遵守教规就是他的准则,企图按照《古兰经》的信条把一个绝大多数的人民都是印度教徒的“达尔-乌勒-哈尔布”(指非穆斯林国家)变成“达尔-乌勒-伊斯兰”(指伊斯兰王国)。他遵奉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主持编纂有《阿拉姆吉尔法典》,广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赞助伊斯兰学术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采用印度教的习俗,不准在钱币上铸造“清真言”,宣布恢复使用伊斯兰教历
奥朗则布破坏了阿克巴在位时的宗教自由政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他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对穆斯林商人的关税率是2.5%,印度教商人是5%。1667年,废除了对穆斯林的关税,但对印度教徒仍然不变。1669年,他向各省省长发出通令,“拆毁异教徒所有的学校和寺院”。在1671年颁布的法令中规定,书记和会计员必须是穆斯林,但是当发觉没有印度教徒的帮助就不能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又下令规定“比什卡尔”(税务机关的书记官)必须一半是印度教徒,一半是穆斯林。阿克巴时期废除的人头税于1679年4月再度开征,“以护张伊斯兰教,革除异教。”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两倍。1695年,除了拉其普特人,所有的印度教徒都被禁止坐轿、骑象和骑纯种马、携带武器。这些举措无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失去了全印各地印度教徒臣民的同情。
除此之外,他于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第九代领袖得格·巴哈杜尔,遭到锡克教徒的激烈反抗;他对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信徒也持排斥态度,使布赫拉人和科查人受到迫害。
面对奥朗则布的极端宗教政策,查特人、班德勒人、马拉塔人拉其普特人甚至阿罗阇弗人纷纷揭竿而起,反对他的统治。1672年,信仰印度教的萨特纳米人发动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
1690年,奥朗则布为了筹饷镇压国内起义,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缴纳的现款而准许他们在西海岸苏拉特一带和东海岸恒河口继续贸易。这导致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势力进一步增强。
德干战争
特别是困扰晚年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点燃了起义的火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奥朗则布的劲敌。西瓦吉善于用人,精于游击战术,军队纪律严明,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态度,曾于1663年的浦那之战、1670年的苏拉特之战屡败莫卧儿军队。
西瓦吉死后翌年,即1681年,奥朗则布离开首都,自此未曾北回,进行了二十六年(1681年-1707年)的德干战争,其中后二十年是同马拉塔人的战争。莫卧儿军队长期在干旱的沙漠里对付马拉塔人的游击战,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奥朗则布在处死了西瓦吉的继承者桑布以后,仍然遇到了马拉塔人出乎意料出乎意外的长期有组织的抵抗。
他耗费了大量时间、军力、金钱去夺取马拉塔人的要塞,而马拉塔人被灭掉后,又卷土重来,这样换来的只是士气低落,士兵们抱怨这是在和苍蝇作战。而且其他地区的马拉塔人又发起反攻,并夺去了莫卧儿人的领土。实际上从1700年以后,德干的许多地区成为了马拉塔人的附庸。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的实力,耗尽了奥朗则布的国库。
愧恨逝世
奥朗则布因长久留在南部,还导致了帝国北部的政治腐败,部分人开始拥兵自立,大贵族也都纷纷巩固自己的地位。帝国的离心力日趋发展。他没有意识到帝国需要各个阶层来维持安定,而把伊斯兰教强加于一切事务之上,导致帝国的根基被破坏,这使得他的征服失去了意义,与其要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不如选择阿克巴时期一个四海安定的国度。
奥朗则布最后被迫从德干撤退,途中患病,1707年2月20日,89岁的奥朗则布死于艾哈迈德纳加尔的宾格阿尔(今属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临终前写到:“除了苦行之外,过去的日子留下的只是悔恨,如此宝贵的生命,却没有收获任何意义。”他葬在了一处简单的、没有标记的墓地中,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并被马拉塔人、锡克人强大势力包围的莫卧儿帝国。
为政举措
政治
奥朗则布是一个勤勉的政治家,英勇善战的将军以及虔诚的穆斯林。但他性情偏激,工作作风粗暴,而且对除了伊斯兰教以外的印度宗教都实行不宽容的压迫政策。他在位期间,虽然帝国表面盛极一时,但其实已经埋下了分裂和衰落的种子。
实际上,印度有土邦自治的传统,缺乏中央集权的国家观念,而且已面临欧洲殖民者的步步紧逼,奥朗则布的政策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也许只是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和殖民化,而不是改变了历史进程。
军事
1667年-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奥朗则布派穆罕默德·阿明汗等镇压,但未能根除,莫卧儿军反遭失败,他被迫于1674年亲征,次年平定叛乱。1672年,信仰印度教的萨特纳米人起义,很快遭到镇压。
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起义则对奥朗则布的统治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他曾于1664年和1670年屡败莫卧儿军队。西瓦吉死后,奥朗则布南下,进行了二十六年(1681年-1707年)的德干战争,主要是同马拉塔人的战争,最终陷入泥潭,始终无法歼灭其军队。
在1685年至1689年的英国-莫卧儿战争中,莫卧儿军队击败了英国人,保护了新占领的孟加拉地区的贸易权。
宗教
奥朗则布在位期间,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打压印度教、锡克教甚至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企图以法律和经济手段迫使其改变信仰。
他于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巴哈杜尔,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他还恢复了非伊斯兰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两倍。
阿克巴之所以奠定了莫卧儿王朝统治的基础,正是因为有宗教自由这根支柱,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的拥护,而奥朗则布无疑破坏了帝国的根基。这样的举措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接连不断的反抗,使莫卧儿帝国走向衰落。
文艺
奥朗则布是偏执的清教徒式的皇帝,漠视艺术,不再赞助绘画,加速了莫卧儿细密画衰微的过程。1660至1680年,德里的皇家画室人数缩减,尚未解散,宫廷画家们仍旧绘制了不少皇帝、王子、朝臣、贵族的肖像和宫廷朝觐场面,但人物造型刻板冷漠,构图因袭,笔法拘谨,已失去沙·贾汉时代优雅的装饰趣味。1681年,奥朗则布把统治中心从德里转移到德干,莫卧儿画家们也离开德里,流散各地。
奥朗则布时代,首席宫廷画家洪哈尔画的细密画《奥朗则布与他的三子阿扎姆》(约1660年),此画因袭了沙·贾汉时代皇帝接见王子、朝臣场面的正规构图,人物面部表情都比较刻板。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画家巴万尼·达斯的细密画《奥朗则布临朝》(约1710年)的人物造型更显拘谨刻板,白发长髯的老皇帝与朝臣们亦呈全侧面,尽管服饰华丽,但姿势僵硬,毫无表情,与奥朗则布时代的清教徒精神恰相吻合。
奥朗则布本人并不热爱建筑和艺术,在他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建筑营造活动开始走向衰微。他不仅对建造城堡宫殿不感兴趣,还将此前的建筑精品上有关异教的建构摧毁。在为数不多的建筑营造活动中,奥朗则布摒弃了奢华的装饰,将建筑回归本源,使用低廉的材料、简单的工艺,尽显一名伊斯兰教清教徒的偏执和冷漠。
奥朗则布统治期间的主要营造活动有拉合尔的巴德夏希清真寺(Badshahi Mosque)和他为妻子拉比亚在奥兰加巴德修建的拉比亚陵(Rabia Tomb)。巴德夏希清真寺是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建筑,但和莫卧儿时期其他清真寺相比显得呆板、拘谨;拉比亚陵虽仿照前人的泰姬·玛哈尔陵修建,所使用的材质、建筑设计的比例、施工的工艺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被嘲为“穷人的泰姬·玛哈尔陵”。
奥朗则布不仅对宫殿建筑不感兴趣,而且毁掉了阿格拉城堡的象门上阿克巴时代雕刻的大象,因为伊斯兰教戒律禁止偶像崇拜。他晚年在德里红堡深处为自己祈祷而建的珍珠清真寺(1699年),虽然采用了白色大理石,尚不失沙·贾汉时代建筑的优雅格调,但也不如沙·贾汉在阿格拉城堡所建的珍珠清真寺匀称、纯净而华贵。
(图册参考资料)
历史评价
印度学者贾顿纳特·萨尔卡尔称:奥朗则布(阿拉姆吉尔)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印度的历史……在他的统治下,莫卧儿帝国献版图扩张到了最大的限度,成为从印度有史以来直到英国势力兴起之前最大的一个统一的国家。
印度学者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奥朗则布五十年的非凡统治时期可以“自然地划分为两个相等的阶段”,……尽管奥朗则布极其勤勉,十分忠于职守,但他的长期统治却以悲剧告终。
印度学者爱德华兹、加勒特所著的《莫卧儿帝国》认为:奥朗则布精明、残暴、简朴、虔诚,他努力实践严格的正统穆斯林的理想,而这也许正是他作为一位失败的君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军营中度过了余生,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扩张到顶点,却在极度懊悔中离开了人世。
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奥朗则布持消极评价,他认为:奥朗则布不惟不了解现在,甚至也不懂得方才过去的事情;他是一个开倒车的人物,他尽管很有能力,很认真,他试图废止先王的施政。他是一个执拗的人,一个严肃的清教徒,并非是艺术或文学的爱好者。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奥朗则布是一位能干的将军、出色的行政官和一位谨慎、勤勉的统治者。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缺点:不能容忍其印度教臣民,尤其是在他漫长统治的后半阶段。他将阿克巴制定的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政策视作恰恰是对伊斯兰教思想的否定……这种种歧视手段自然引起广大印度教徒的强烈反抗……奥朗则布把印度留在紧张、虚竭的状态中,而他的后继者都是些可悲的怪家伙,根本无能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学者尚劝余《莫卧儿帝国》:奥朗则布是所有兄弟中最能干的一个,他勤奋过人,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军事才能,有无可置疑的行政能力。此外,作为一个热诚的逊尼派穆斯林,他自然得到正统的逊尼派的支持。
美国学者弗兰克·萨克雷与约翰·芬德林合著的《世界大历史:1571—1689》认为奥朗则布是“印度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伟大的皇帝”。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后世认为奥朗则布杀兄囚父。但在几个兄弟中,除被处死的大哥达拉·舒科外,二哥舒贾兵败逃亡后,不知所踪,消失在缅甸的密林中;四弟穆德拉·巴赫什并非为他所杀。穆拉德本与奥朗则布一同起兵。后因分配胜利成果的问题,二人产生矛盾,穆拉德被设计软禁,因此前的一桩谋杀罪(谋杀沙·贾汉所派的老臣阿里·纳奇)遭受害人家属告发,在瓜廖尔监狱被处死。除达拉·舒科的长子苏莱曼·舒科被毒死外,其余两位王子西皮赫尔·舒科(达拉·舒科之子)、伊兹德·巴赫什被赦免,在长公主贾哈娜拉的照料下长大,并与奥朗则布的女儿结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0: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