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种(relay cropping)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
套作、串种。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
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套种作物选择附子喜较凉爽、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高温强光不利其生长,因此在附子生长后期需套种高秆作物用以遮荫,在低海拔地区主要用玉米作为套种作物。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混作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它在中国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北方旱地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应用较多,如小麦与豌豆混作、高粱与黑豆混作、大豆与芝麻混作、棉花与芝麻或豆类混作等。但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群体内部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高产栽培的要求,故采用这种种植方式的面积已逐渐减少。
世界上尚盛行
粮食作物混作的还有印度和非洲的部分国家。玉米、高粱、豇豆、粟、木薯、马铃薯等的混作常见于非洲,有时在同一块田地上甚至可混播4~5种作物。印度旱作地区的高粱、 豆类、粟类等栽培也多实行混作。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欧美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则常在饲料作物和
牧草栽培中采用混作,如以一年生羽扇豆或豌豆与燕麦混作,多年生三叶草与黑麦草混作等,以改善品质和稳定产量。
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