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海陆丰
1958年出版的书籍
《奔向海陆丰》是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向前元帅。
内容简介
最早是徐向前元帅撰写的一本书,叫《奔向海陆丰》。徐向前元帅撰写的《奔向海陆丰》(今汕尾市)原载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三十日《人民日报》,曾收入全国中学语文统一教材。
深汕高速公路惠东与汕尾交界处,“奔向海陆丰”(今汕尾市)几个红色的大字耸立在路边的山头上,苍劲而有力,醒目而豪迈,迎接着八方过往的客人。它是徐向前元帅写给英雄的海丰陆丰(以下简称海陆丰、今汕尾市)人民的。80年前,这位革命将领在广州起义失败后,随红四军一路杀敌突围,穿山越岭,奔向海陆丰。那里,刚刚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是红色革命的希望。
编辑推荐
海陆丰,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烈士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老苏区。1922年,海陆丰成立了社会主义共青团和海陆丰第一个农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影响所及,不仅席卷整个粤东地区,而且带动了广东全省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为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胜利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刚刚形成的革命运动转入低潮,整个中华大地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在彭湃等革命先辈的带领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先后举行了三次革命武装起义,不仅解放了海丰和陆丰县城,开辟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而且成功地创建了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的海陆丰县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革命先烈的活动,留下珍贵的革命史迹。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党和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修革命故址,开辟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开辟了一番新天地。本期“红色旅游”,让我们再一次奔向海陆丰,去寻访那红色的革命史迹,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史记录
彭湃烈士故居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龙津东路龙舌埔。
彭湃(1896-1929),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1917年6月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开拓农民运动和建立青年团海丰地方组织,主办《赤心》周刊,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1月创办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任总会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广东区委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同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秘书,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第一、五届主任。1925年任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党广东省农民部部长。1927年任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全国农会临时执委会委员兼秘书长。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同年参加南昌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后随军南下,任东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中共东江特委书记,领导创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丰、陆丰苏维埃政府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后发展至潮、普、惠、紫金、惠阳等地。广州起义时,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土地委员。1928年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1月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1929年2月兼任江苏省委常委、军委书记。8月24日因叛徒出卖被捕,3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著名遗著有《海丰农民运动》。
彭湃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 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于1896年10月22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25年3月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谭平山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都曾在此住宿或议事。后为反动派焚毁,只遗墙基。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
得趣书室
得趣书室,位于彭湃烈士故居东侧,原是彭湃的书室。
彭湃早在1921年初就认为中国农民占大多数,中国革命要依靠农民。1922年6月,彭湃看到宣传了一年社会主义,背后却没有工农,于是下决心到农村去从事农民运动。经过艰辛的努力,彭湃终于得到青年农民张妈安、林焕、李老四、李思贤、林沛5人的支持,6人于7月29日晚在得趣书室成立农会,由彭湃主持共同宣誓,称为“六人农会”。六人农会是彭湃从事农民运动的新开端,从此,彭湃就深深地在农民中扎下了根。张妈安等5位农民,成了彭湃发动农民运动的有力帮手。
原址在1928年3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退出县城后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2年海丰县人民政府按原貌重建,1977年重修。196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雨庵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龙舌埔龙山西侧,西与海丰总农会故址相隔。原为明朝所建的灵雨庵。
1922年7月六人农会成立后,以彭湃为首的农会成员继续发动赤山约各村农民参加农会,他们通过讲演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改造。农会规定了反对“互相夺耕”和反对地主“加租易佃”的条例,保护农会会员的利益,并领导农民开展对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的斗争,迫使城里的土豪劣绅放弃了码头捐等,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同年10月,会员发展至28个乡村,成立约农会的条件成熟了。1922年10月25日,赤山约农会在灵雨庵正式成立,以灵雨庵为会址。在成立大会上,500多农会会员济济一堂,选举黄凤麟为农会会长,海丰中学校长黎越廷、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杨嗣震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说。会后,各地要求加入农会的人员迅速增加,每天平均达到10人。赤山约农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基层农会,成立后除开展宣传和发展农会组织以外,还举办了一些深受农民欢迎的公益事业,如开办农民医药房等,影响迅速扩大。不久,在海丰县城的东南西北,接二连三地成立了约农会,海丰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1962年7月,灵雨庵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拨款按原貌重建。
彭湃烧田契场景壁雕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龙津溪东岸边,面对彭湃烈士故居和六人农会群雕,为纪念彭湃诞辰110周年而立。
1922年11月间,彭家兄弟分家。彭湃决心让革命烈火首先在自己家里燃烧,此时,在彭家门口的龙舌埔做戏,农会通知各乡农民前来观看。开演前,台下挤满了观众,彭湃拿着一大捆田契走上戏台,发表了震动人心的演说,高声宣布:“彭名合的田不是彭名合的,更不是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兄弟起五更睡半夜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说罢,便一张一张地宣读田契所写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场烧毁。翌日,彭湃烧田契的革命行动,迅速传遍了海陆丰大地。
紫红色水泥壁浮雕,以彭湃烧田契为主题,衬以海陆丰农民革命斗争场景。壁高8.14米,全宽26米,形似倒梯形,下两旁为两小块铜质板,分别镶有说明及“中共海丰委员会、海丰县人民政府2006年10月22日立”文字。
天后宫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龙舌埔龙山西侧,东邻赤山约农会旧址。原是明朝所建天后宫(俗称龙山妈宫)。
1922年10月赤山约农会成立后,海丰农民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到12月,全县已有12个约成立了农会,辖98个乡,参加的有2760户,约16590人。成立县级农会的条件成熟。1923年1月1日,海丰县在天后宫举行农民代表会,宣告海丰总农会成立。大会选举彭湃为会长,杨其珊为副会长。彭湃为总农会制作了会旗、农会印章,起草了《海丰总农会临时简章》和各约农会的章程。总农会设立文牍、农业、宣传、仲裁、财政、交际、庶务、育、卫生等九个部,领导成员由农民代表和进步知识分子中的“决心援助农民之青年”组成。总农会成立后,积极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不断引导农民关心政治斗争,深得人心,影响极大。至1923年4月,海丰、陆丰、归善(惠阳)三县已有70余约,500余村,20多万人参加农会。接着农会发展至潮梅的五华、普宁、惠来三县,相继成立惠州农民联合会和广东农会,会址都在海丰。海丰农民运动进入影响更深刻的发展阶段。
1963年,旧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县政府拨款修建。
林氏祖祠
位于汕尾市陆丰市东海镇六驿村。
随着海丰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海丰毗邻的陆丰县农民运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彭湃对于陆丰县的农民运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早在1922年10月间,彭湃就派林甦、余创之先后前往陆丰发动农民组织农会。1923年4月初,彭湃来到陆丰推动农民运动。在不少热心农民运动的同志的帮助下,彭湃选择陆城旧墟六驿林氏祖祠,建立了陆丰县农会筹备会,彭湃任筹备会会长。6月23日,在彭湃主持下,陆丰农民代表大会在六驿林氏祖祠召开。大会通过了彭湃起草的农会章程,选举出县总农会执行陆丰县总农会成立旧址——林氏祖祠委员9人,彭湃兼任总农会会长,郑重任副会长。下设宣传、教育、仲裁、交际、农业、调查、财政、文牍、卫生、庶务等10个部县总农会有公章、农会旗,还制发会员证。陆丰总农会成立时,会员达35000多人,是继海丰总农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县级农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第二个县级农会。
旧址于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宫红场
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旧址——红宫、红场。位于海丰县城人民南路中段。
红宫原为孔庙,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清两朝曾多次修建。由正殿、东西两廊、戟门、棂星门、泮池大门等构成。1927年10月下旬,在中共东江特委彭湃领导和南昌起义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帮助下,海陆丰人民继4月和9月两次武装暴动之后,又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1月18日至21日在孔庙召开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当时,会场和县城街道都粉刷成红色,孔庙遂改称红宫。
红场原为明代社仓的东仓,民国时期荒废,俗称东仓埔。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彭湃指示在该地兴建“红场”,作为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会场,故兴建了大会主席台和红场大门。整个大门上装璜浮凸线花条图案,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1927年12月1日,彭湃和红二师领导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海丰人民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次年元月5日,由广州起义军余部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师1200多人抵达后,与红二师会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场举行了有工农革命军团队和赤卫队及各界人民群众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
1956年,中央拨款对红宫、红场进行修缮。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红宫、红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5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拨款修缮,恢复原貌。现红宫正殿按1927年11月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场原貌布置,中间安放彭湃塑像,两廓陈列农民运动和苏维埃时期文物。红场比原来略有扩大,讲台和大门依原貌重建,“红场”二字系原迹拓塑。1986年,在红场中央立彭湃铜像。1993年,在东侧建红二师和红四师纪念亭。2005年,红宫、红场旧址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二师陆河县纪念亭
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旧址——红宫、红场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旧址——红宫、红场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村三江
口。位于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村三江口。
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其余部二十四师七十团等部共1300多人在团长董朗的率领下,经陆丰博美、大安抵达新田激石溪三江口村。当地农会及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为之安排食宿,并把伤病战士安顿到家中照料,新田及附近各区乡农会还给部队送来慰问品。从此,该部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董朗任师长)以激石溪山区为根据地,展开了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同年11月,红二师参加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当地农军配合下先后攻克了海城、东海捷胜、河口等地。1928年1月,红二师与激石溪、万东农军一起攻打紫金南岭地主武装,2月1日攻克南岭反动武装堡垒。红二师和各乡区农军四面出击、英勇战斗,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反动武装,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视红二师为眼中钉,从1928年夏开始,多次调集强大兵力,对激石溪根据地实施“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根据地军民遭受到严重挫折。1928年6月14日,红二师为与东江特委取得联系,离开激石溪向惠东转移,在陆丰东南的内洋、陂沟遭到敌人夹击,损失较大。至1928年秋,红二师幸存者仅140多人,1928年冬至1929年5月红二师官兵奉命先后撤离激石溪。
为弘扬红二师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他们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中共陆河县委、陆河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冬兴建红二师纪念亭。纪念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平方米,高15米,外形为六棱柱体琉璃瓦结构。纪念亭建成后已成陆河县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基地。
黄氏祠堂
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埔仔峒浮潭村。
1928年l月5日,由广州起义部队教导团、警卫团和先期撤退到花县的黄埔军校特务营余部改编的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1200多人抵达海丰,与红二师会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场举行了有工农革命军团队和赤卫队及各界人民群众数万人参加的大会,彭湃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在可塘文祠开会,研究工作。会后,除留一个团(500人)驻海丰外,大部开往陆丰收回一度被地主武装占领的失地,而后到普宁、惠来一带作战(东江大暴动)。1928年4月下旬,广东省委派领导干部来指挥反攻海丰县城,红四师回来参战,驻埔仔峒,师部设在浮潭村黄氏祠堂。当年秋,师长叶镛因病被“围剿”敌军所俘,徐向前继任师长,转移至黄山峒、大安峒一带,最后驻明溪峒和热水峒。1929年初,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由中共海陆紫特委安排转移出境。
黄氏祠堂后被国民党军烧毁。建国后村民重修后座,已非原貌。2004年被海丰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沁园
位于汕尾市汕城区前卫三巷,原是郑志盛的家宅,为二层建筑。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8月,在海陆丰潜居的老党员蓝训材、刘腾光与中共南委接上关系后,秘密联系一批老党员,恢复党的活动,发展了一批新党员,成立了支部。同年冬,中共广州工委干事郑重(郑志盛的儿子)回家乡工作,于12月在汕尾地区吸收党员,建立了以翁域为书记的党支部。同时,在广州读书参党的王文魁回家乡六区兰头村任小学教师,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1938年7月,郑重受广东省委委派回海丰整理党的组织。这三支党的力量选举出代表于10月在沁园举行海陆丰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中共海陆丰工作委员会。会后建立区委,发展党员。1939年2月,郑重参加中共东江特委成立会议,当选为特委委员,根据特委定,于3月将中共海陆丰工委改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员会,书记郑重,组织委员林兴,宣传委员王文魁,青年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沁园挥反攻海丰县城,红四师回来参战,驻埔仔峒,师部设在浮潭村黄氏祠堂。当年秋,师长叶镛因病被“围剿”敌军所俘,徐向前继任师长,转移至黄山峒、大安峒一带,最后驻明溪峒和热水峒。1929年初,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由中共海陆紫特委安排转移出境。黄氏祠堂后被国民党军烧毁。建国后村民重修后座,已非原貌。2004年被海丰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委员杨耿仪,委员刘腾光兼陆丰县委书记,以沁园为县委机关驻地,并多次举办党员训练班,至1940年秋,两县党员发展至700多人。海陆丰中心县委领导青抗会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执行中央统战政策,取得开明人士支持,在汕尾建立民众自卫团独立第五中队,郑重任中队长。1940年春,中心县委大力掩护东移的曾生、王作尧抗日游击队,安排曾生在租来的汕尾礼拜堂巷45号房居住。曾、王部队据中央令重返前线后,国民党当局镇压共产党员和抗日分子。郑重奉命调动,中心县委一度分设为海丰县委和陆丰县委,此后,不再常驻汕尾。
上世纪80年代,沁园经过修缮,成为“老干部之家’,汕尾市城区两纵老战士联谊会会址也设在这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09:3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