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拼音:bēn、bè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夭(像人摆动双臂在跑)和三个止(止:古指足)组成,表示奋力奔跑之义。“奔”本义为急走、快跑,特指战败逃跑。由急走、奔跑义引申为追赶、追求、私奔等义,以上义项均读bēn。由追赶、追求引申为投向、投奔、为某事奔走、接近等义,这些义项均读bèn。
字源演变
会意字。“奔”字在西周金文中大多写作图1、2一类字形,上部是一个摆臂快跑的人形,下部是三个“
止”,“止”在古文字中像脚的形状;有的金文人形左边加了表示道路行走的“彳”,如图2。“奔”是跑的意思,古代汉语中“走”字也表示跑,“奔”字与“
走”字相似,上部都是一个奔跑的人形,但是“奔”比“走”多两个“止”,所以“奔”比“走”更急更快。
石鼓文的“奔”字写作图4,由三个“走”字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图5、6)下面的三个“止”讹变成了三个“屮”(草形);小篆的“奔”字(图8)便把跑人讹变为双手下垂两脚开张的站着的歪头的人。汉代隶书将三个“屮”写成三个“十”;楷书将下部两个“十”的横画连写,成上“大”,下“卉”,写作“奔”。
“奔”是快跑、急走,而逃跑的一方通常是指望跑得越快越好,故“奔”由快跑引申为逃跑、逃亡,如“奔逃、奔窜、奔溃、奔亡、出奔”。人为事情而往来奔跑忙碌,可以叫“奔走”“奔忙”“奔波”。
上面的奔,往往强调其行为、速度而不强调其方向性。如果强调投向的意思,那就要念成bèn。《红楼梦》第五十九回,写小丫环春燕被亲妈和干妈赶着打,姐妹们管不了,麝月就给春燕使眼色,“春燕会意,直奔了宝玉去。”这就只能念bèn。说“投奔”,是投向、投靠的意思,也只能念第四声。还有,年龄将近,也叫奔(bèn),如:他已经是扔五十奔六十的人了。此外,口语中把拼命赶路或做事叫“奔(bèn)命”,经努力奋斗可指望的前途叫“奔头”。这都是强调了方向性。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夭部】博昆切(bēn)
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说文解字注
“走(𧺆)也”注:𧺆者,趋也。《释宫》曰:“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此析言之耳。浑言之,则奔、走、趋不别也。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其字古或叚“贲”,或叚“本”,《毛诗》“予曰有本走”,陆德明本如是。
“从夭,卉声” 注:大徐作“贲省声”,非。此十三部、十五部合音,博昆切,十三部。
“与𧺆同意,俱从夭” 注:此说从夭之意。𧺆者,屈其足,故从夭止。𢍃之从夭意同也。凡行疾则屈脚疾。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大字部】奔
古文:犇
《唐韵》博昆切,《集韵》《韵会》《正韵》逋昆切,并本平声。《说文》:走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一曰趋事恐后曰奔。《诗·周颂》:骏奔走在庙。
又嫁娶而礼不备亦曰奔。《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谓不必六礼备,非淫奔也。
又凡物皆言奔。《诗·鄘风》:鹑之奔奔。《小雅》:鹿斯之奔。《石鼓文》:霝雨奔树。韩愈《秋怀诗》: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按奔言俱十三元韵,《正字通》:沿,《字汇》:之误,奔叶音边,岂以言在一先韵耶。
又姓。石晋将奔洪进。
又《集韵》《韵会》并方问切,音愤。覆败也。李陵《与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又《广韵》甫闷切,《集韵》《韵会》补闷切,《正韵》逋闷切,并本去声。急赴也。《释名》: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增韵》:奔走,凑集也。
又叶于夷切,音依。崔亭伯《七依》:乃命长秋使驱兽,夷羿作虞人。腾句喙以追飞,骋韩卢以逐奔。
《说文》:从夭,贲省声,入夭部。俗省作奔。𢍃,奔本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大”宽“卉”窄,“大”罩住“卉”。“大”,横笔居上居中;撇笔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捺脚收于横中线。“卉”,“十”居田字格中心部位;“廾”,横长,撇和竖分列竖中线左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奔跑”之“奔”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