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安大典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葬礼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其时北京犹为北洋军阀所盘据,灵梓暂且安放西山碧云寺。1927年春,蒋介石在南京定都,国民政府,即由国民党中常委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一名钟山)南麓动工营造中山陵,以为国民党故总理孙中山安葬之所。
中山陵设计
中山陵的设计图案,在广州时就向全国范围登报征求,经过评选,以青年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为最佳得奖。吕彦直是美国留学生,学成归国不久,他的图案雄伟开阔,气势磅礴,运用中国传统的优美建筑艺术,结合外国结构方式,大胆创新,以使适合于时代要求,我们看南京中山陵,群山环绕,林木葱茏,予人以无比壮丽的感受,成为东南著名的风景胜地。但在50余年前却不是这样,山上没有树木,山脚没有道路房屋,风烟哀草,一片荒凉,中山陵就是在这光秃秃的山上兴建起来的。
开始动工之时,挖土平地,凿岩叠石,用钢筋混凝土修筑祭堂墓室,是与砌造白石台阶同时进行的。台阶依山势而筑,分左、中、右三道,自山腰祭堂前面平展展地通至山麓,距离顾长,工程较大,几经两年时间,这些主要工程才初具规模。国民党又在营造中山陵的同时,修建自挹江门起,经鼓楼、新街口向东出中山门,以达紫金山下的公路,即今南京城内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就是。这条公路两旁,那时多空地,就是热闹地段北门桥新街口一带,也不过是鳞次帮比的矮小房屋,比不上繁华景象。
北上迎梓
1929年5月12日,孙中山先生儿子孙科、儿媳陈淑英皆同国民政府特派迎标专员林森等先行北上,准备北京移灵事宜。5月18日,孙夫人宋庆龄从莫斯科取道西伯利亚,经哈尔滨抵北京,径赴碧云寺哭灵。5月22日晨举行孙中山遗体重殓易棺礼,由孙科和侍卫长马湘等将遗体恭移大殿,由协和医院医生、护士将遗体裹上白绸,并理了发。之后,仍由孙科、马湘等为遗体更换殓服服,穿上白内衫裤,白丝袜,黑缎鞋,内衬白罗长衫,外加素蓝实地纱长袍,玄青素缀马褂,白丝手套。再后,由孙科、林森、马湘等扶遗体安放由南京运去的特制铜棺内,棺内先铺白垫,再叠置装有白丝棉的绸袋四十八只于遗体两侧,头部以下盖以锦被。恭殓完毕后,仍由孙科率同卫士封棺,然后举行奉安公祭。
5月26日清晨,举行移灵南下祭告,先是家属行祭礼继由迎接特派专员林森等行奉移礼,鸣礼炮一百零一响。然后启灵出碧云寺,迎接行列最前行为骑兵带队官,乘黑马,执开道旗先导,次为骑兵两人,乘黑马,执国民党党国旗随进,次为前导骑兵一队,乘黑马,执长矛,次为军乐队奏哀乐,次为慈幼院男女学生六百人,手持奉移灵擦素纱灯,排列进行,次为遗象亭,亭用蓝白绸结彩,中竖孙中山遗象,高三尺,象前置宋庆龄花圈,由杠夫二十人肩行,次为提炉二十对,焚沉檀香,左右行进,次为护灵步兵二连,荷枪拱卫,中为灵榜,由六十四名杠夫抬行,棺上覆国旗,罩椁罩,罩为蓝缎特制,四周绣白日徽,四角绣白金云,头顶为白金色大圆珠,灵榜后,又为护灵步兵二连,再后为家属及送殡者,最后为骑兵队。
迎接行列自碧云寺至东车站,沿途瞻仰民众达三十万人,当灵榜经过之时,人人脱帽俯首,肃立致敬。迎接专列(共15节)自5月26日下午从北京东车站开出,沿途经天津、沧州、济南、泰安、充州、临城、徐州、固镇等站时,当地党政官员及各界民众齐集车站,设祭致奠,礼仪隆重热烈。
5月28日凌晨,灵车抵达蚌埠站,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由南京到站恭迎,登上灵车,荷灵前行礼致敬,并慰问孙夫人。上午十时正,灵车抵浦口站,国民党党政要员都渡江到站迎候,不论文武官员,都一律身穿蓝袍黑马褂,白帽黑履黑袜,极为整齐严肃。十二时许,灵榜移上“威胜”军舰。渡江抵中山码头时,江上中外各舰,均下半旗,鸣礼炮,表示哀思。灵稳登陆后,移上特备汽车,覆以党国旗及鲜花,由乐队前导,蒋介石以下均依序执佛,绑以黑白布交互成长条,执佛者均以一手扶之。灵车后为家属女眷车,谨敬随行。
下午三时,灵车到达中央党部,然后移灵梓安放在礼堂中央。礼堂门首树立彩坊一座,上悬“精神不死”四字匾额。礼堂正中悬孙中山遗像,旁悬党国旗,四壁满挂挽联、花圈。礼堂内铺以绿色地毯,灵榜四周围以铜栏,灵前设祭桌,供古鼎一座、银瓶一对,备极素洁,灵棕左右陈盆花无数,花香满地。停灵礼由蒋介石主祭,家属亲故、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均分列左右肃立,献花上香,行礼默衰。并自29日起至31日止定为公祭时间,第一天为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全体职员及海、陆、空三军各部队长官代表等公祭日;第二天为海外各地华侨代表、国内各少数民族代表和工、农、学生代表等公祭日。第三天为各国驻华外交使节和外宾、外侨以及新闻记者和亲朋故旧代表等公祭日。公祭期间,有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轮流守灵。三天中参加公祭的各界人士达数万人,大家饱含沉痛,仰中山先生遗容,依依不舍离去。
31日下午六时,举行封棺礼,宋庆龄率家属故旧,蒋介石率党政要员恭指灵前,作最后仰遗容后,将铜棺安盖。至此,迎接礼仪完成。
奉安日
6月1日,是孙中山先生奉安之日。清晨四时,在中央党部举行起灵礼,中山先生家属宋庆龄、孙科夫妇、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等及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各外国使节都莅止参加,在灵堂依次排列,肃立恭候。起灵礼由胡汉民主祭,狮子山炮台鸣礼炮一百零一响。礼毕,恭扶灵榜登上汽车,灵车四周遍扎白绸彩球,上覆党国旗,备极庄严。各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外国使节等分列左右两行执绑,家属女脊在特备玄色布慢内步行(出中央党部大门后改乘马车随护)。
四时三十分,灵车缓缓启行,铁甲车及骑兵连前导,军校学生二百余人,全副武装护灵随行,送殡者分为十个行列,分别排列在灵车前后。第一行列为开道,由一骑兵官长乘黑马,执开道旗领先,后随护旗骑兵三名,乘黑马,背枪,再后为骑兵二名,乘黑马,分执党国旗左右行进,随后又为三名护旗骑兵,乘黑马,背枪。再后为军乐队。再后为骑兵一连,乘黑马,执长矛。第二行列至第六行列为各界送殡代表,分别为步兵一团,党校学生,农民代表,工人代表;海军陆战队,花圈大队;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海外华侨代表,蒙藏代表,各党政机关职员;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手枪队学生,各专使随员等(第六行列内有遗象亭,亭内竖孙中山遗象,由八名身穿蓝衣黑边杠夫肩行)。第七行列为灵车队,最前为人员众多的大军乐队,奏哀乐,随后为护灵队步兵一连,灵车前为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各特任官、各国使节和亲属故旧等执佛人员,灵车后为家属马车十辆,再后又有护灵队步兵一连。灵车在行列中间缓缓行进,哀乐阵阵,气氛肃穆。第八、九、十三个行列,分别为陆军军官学校机关枪队学生;步兵一连,背枪;骑兵一队,执长矛殿后。十个行列绵亘五六里,每一行列前都有一人执指挥旗带领,秩序井然。灵车所经的迎接大道—中山路沿途盖有松柏青白布牌楼二十余座,为各省政府、各省团体、海外党部敬设,道旁瞻仰民众在五十万人以上,万头携动,灵车经过时,无不自觉默衰致敬。
送殡行列于上午八时陆续到达紫金山麓,依次分列在中山陵前广场两侧肃立,恭候灵车换舆。九时许,灵车缓缓驶行至广场石阶前,家属一律下马车进入玄色布慢中,肃立于灵车之侧,执佛人员恭扶灵擦,由杠夫将灵擦移上先已停放在石阶前的灵典上,灵典为亭子式,用蓝绸裹扎,四角悬以白绸彩球,杠夫一百零八人分列灵舆前后,待令启灵。这天,中山陵布置庄严,紫金山麓盖有彩色牌楼多座,各悬挂花圈,广场中央旗杆上下半旗致哀,其下联缀小幅党国旗,陵园道旁的电杆上各悬各色花圈,墓前东西两侧,各盖松柏大牌楼一座,陵园上空由航空署派飞机五架,回翔空际致敬。
九时半,启灵号响,杠夫起杠步石级缓缓行进,由国府大乐队四十人奏衰乐前导,孙夫人宋庆龄率家属戚属在布慢内步行随护,执佛人员在两旁恭扶灵与前进,所有指挥人员,人人恭谨将事。十时正,灵舆安抵祭堂前平台,换用小杠,敬将灵梓移置于祭堂中央。祭堂布置严肃,面南“民生”、“民族”、“民权”三门均悬蓝白绸质彩球,地面铺以蓝底白边毛毯,墓门交悬党国旗,祭堂正中恭立孙中山遗像,象前置孙夫人花圈,祭堂左右两侧各置亲戚故旧及外宾的花圈甚多。
十时半左右,举行奉安典礼,参祭人员依次就位,中为主祭席,左为家属戚属席,右为故旧席。主祭席后,左为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席,右为各国专使、国外友人席。由蒋介石主祭,谭延阁、胡汉民等陪祭,献花圈,读谋文,祭礼毕。然后,由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榜移进墓门,家属戚属和各参祭代表随进送葬,恭扶灵擦奉安扩内。此时,再次鸣礼炮一百零一响,并按国民政府规定,通令全国民众一律停止工作,默哀三分钟。至十二时正,葬礼毕。送葬代表依次进入墓门聯仰,最后由宋庆龄率家属戚属等将墓门严扁。至此,举国哀悼,备极隆重的孙中山先生奉安典礼告成。孙中山先生的墓穴,深入墓室大理石圆坑下五米处,墓穴呈长方形,铜棺放置在墓穴中央,棺底垫有楠木座,基穴底用花岗石铺垫,周围砌夹墙,铜棺安放定当后,用钢筋水泥厚厚地加以密封。为了供人们今后瞻仰,在墓穴上的大理石圆扩内置有一具大理石石棺,棺盖上仰卧着由日本雕塑家高琪精刻的孙中山卧象,象旁饰有素洁的雕花。
历史意义
奉安大典的宣传方针是向全国人民宣传总理遗教,告诉民众孙中山一生的事业是“领导中国民族独立、文化复兴、民生发展之国民革命运动”,从而实现对大众的教育,团结人心。
为了让民众充分了解奉安大典的重要性与神圣性,强化人们对孙中山的认识与记忆,奉安委员会自1929年5月13日开始,就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奉安公告,奉安大典遂成为全国新闻热点,南京国民政府宣传方式简明,包括编发各种宣传品,讲演总理革命之伟大精神及史略,演放有关总理革命之各种影片,奏演衰乐及留声机之总理演说片,张贴各种迎接图画、照片等。为扩大影响,国民党专门开通迎接宣传列车,规定“车停各站时,任人围观”。列车两旁均布置图画、标语及文字,皆简明拒要,目的是使“各地劳苦民众得有简要之概念”,有两条标语极为醒目:“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来”和“对世界文化迎头赶上去”。奉安宣传使孙中山符号及其政治意涵得以成功传播。
奉安大典虽然在南京举行,但它是一个从北平肇始、终于南京、全国各地普遍参与的空前的纪念仪式。孙中山的灵榜从北平西郊碧云寺启程,沿途经过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安徽,到达首都南京,行程达上千公里,沿途采用了不同的运输方式:第一路段是从北平西山的碧云寺至前门的火车站,采用人力抬。第二路段由北平前门火车站至长江北岸的浦口,采用火车。第三路段自浦口过长江,采用海军威胜军舰。第四路段自下关中山码头至中央党部,尔后再至中山陵,采用汽车奉移与迎亲过程中,党政官员及各界民众均齐集沿途所经各站,设祭致奠,规模宏大而隆重。各地民众都怀着崇敬和诚的心情迎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5 17:50
目录
概述
中山陵设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