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根据生物分类系统(门纲目科属种),该亚目地位出于: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同翅目)/头喙亚目,其特点为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半翅目的另外一个亚目——
胸喙亚目(Sternorhyncha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
特点为:中大型,活泼,善跳;触角短,
刚毛状或鬃状;喙出自头后部;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至少有4条
纵脉从翅基部发出;雌虫有3对产卵瓣。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活泼善跳,飞翔能力强,许多雄虫能发音。
触角在复眼下,基部两节球形。额常向前延伸。后翅臀区有网状脉。本科世界已知700多种,中国已记载20多种,常见的有
斑衣蜡蝉、龙眼鸡等。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有些种类体长超过50毫米。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若虫的脱皮称“
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
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
蚱蝉。
体长2-20毫米,形态奇异,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色泽艳丽。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
前胸背板非常发达,向后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种形状的突起。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已知近20000种,我国已记载约100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
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
大青叶蝉等。
体长很少超过13毫米。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
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一团泡沫中有1到多个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沫蝉即离开泡沫活泼地四处活动,成虫不形成泡沫。
体长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前胸常呈衣领状,中胸三角形。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动的距(距与刺的区别就在于距的基部与体壁连接处可活动)。后足胫节端部有1个大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世界已知1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载100多种。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
褐飞虱、
白背飞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