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家庙,也称“太平寺”,位于
辽宁省沈阳市
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是中国锡伯族惟一的一座“家庙”。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创建,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各朝屡次重修并扩建。锡伯族家庙占地面积为1240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众锡伯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
清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协领巴岱等锡伯众力,扩建三大殿,两配殿各3间,正门3间,并恭请三世诸佛,形成真正寺院的规模。后又经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庆八年(1803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扩建,寺庙日臻完善。
锡伯族家庙年久失修,于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被拆除,就地建了厂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锡伯族群众一再提出修复太平寺的要求。在辽宁省、沈阳市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于1983年修复了三间中殿。
2003年,沈阳市投资4000余万元,对锡伯族家庙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家庙历史原貌。
建筑格局
锡伯族家庙,也称太平寺,占地面积为1240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整个寺院近似长方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东西两院,中间由一道1.5米高的花墙相隔,花墙中间有两座月亮门连通两院,围墙高2米,厚0.4米,周长250余米,院内有殿房35间。主要建筑有山门、前、中、后三大殿,东西配殿等,殿内塑有三世佛、宗喀巴佛、五护法神、四大天王等神像。
锡伯族家庙仅存中殿3间,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柱为朱红地仗。前殿、中殿和大殿都位于一条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殿和中殿之间,东西两侧有厢殿各3间。前殿正东有正门。后殿西侧有一座关帝庙,东侧有文昌殿和龙树殿。龙树殿东边有3间禅房,是住寺喇嘛居住的地方。靠东墙有10间房,也是寺内喇嘛僧徒居住的地方。北侧有一扇小门通往实胜寺。锡伯族家庙的东西两院由一道1.5米高的花墙隔开,花墙中间有两座月亮门,使得寺庙院中有院,显得古朴典雅、肃穆静谧。
前殿,又称天王殿,高约7米,青砖筒瓦,前出廊檐后出厦。此殿前门是锡伯族家庙的大门,平时不开,聚会时才开。前门的正上方悬挂一块长方形黑漆木匾,匾面右起横刻“锡伯族家庙”四个贴金斗方字。
中殿,位于前殿之北25米,东西长11.3米,南北宽9.7米,高约8米。廊檐下绘有绚丽多彩的佛家各种图案。殿内正面供奉高1.6尺的木刻三世佛,即释迦佛、燃灯佛、弥勒佛。西边供龙王,东边供财宝天王。
后殿,又称大雄宝殿,位于中殿之北约22米,比中殿略大,是家庙的正殿,也是庙内主体建筑。南面有门,门前铺砖为台,台之东、西、南三面中部均有条石铺成的五级台阶。殿高约8.7米。建筑结构与中殿相似,也是青砖简瓦五脊六善,前出廊檐后出厦,在廊檐东西两边各建有造型美观的.拱券形门。
后殿东西两侧,各有小殿,比后殿后缩1.5米、矮约1米。青砖简瓦,清水脊。西侧是关帝庙两间,与大殿相连。东侧是文昌殿两间,与后殿相连。配殿位于中殿东西两侧,均为青砖简瓦,前后有廊檐。西配殿三间,红砖青瓦;东配殿四间,是喇嘛诵经堂。
锡伯族家庙正门3间,在前殿东约15米处,与前殿在同一水平线上。中间为门洞,门外正上方砖上刻有“太平寺”三字,平时均由此门出入。僧房,位于寺院东侧,坐东朝西9间青砖瓦房及一间偏房,是住庙喇嘛居住的地方。禅堂3间,位于僧房北部,青砖仰瓦,是大喇嘛的诵经堂兼寝室。庙的西南方是胡仙堂,俗称小庙,坐北朝南,高约2.5米,长约2米,宽约1.5米,为青砖仰瓦。
锡伯族家庙是
锡伯族先民集资修建的唯一民族遗产,已成为锡伯族同胞缅怀祖先、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锡伯家庙的建立,反映了当时锡伯族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文物遗存
锡伯族家庙原有两简石碑,分别立于正殿前东西两边。东边石碑是汉文的,西边石碑是满文的,内容一样,石碑高三尺五寸,宽一尺九寸。石碑立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农历七月十六日。1959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派吉庆、肖夫、温银山、李子谦等诸同志前来辽宁省进行锡伯族社会历史调查时,在沈阳李力,安文溥同志指引下,去太平寺访古,当时因太平寺已被工厂占用,在该寺大门外发现石碑。碑文是满文镌刻的,由肖夫译成汉文。当时已断裂,经修复后送沈阳故宫保存。该碑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徙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现已复制,在殿前树立。此外,还保存下来刻有“锡伯族家庙”字样的木匾一方,长2.7米,宽0.9厘米,厚0.4米,现存于沈阳故宫。该碑详细地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锡伯族迁移和编入八旗的史实及太平寺的创建过程,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
“万世永传”
集三世无量诸佛之典,恢展三乘根命释迦牟尼佛法,有青史世传之锡伯部族,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黑尔根、齐齐哈尔、伯都讷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于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施以高厚之恩泽,将锡伯部众分为三拨,于康熙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年,迁入盛京,安置于各省驻防效力。至康熙四十六年,锡伯众人民,筹集白银六十两,置买民房五间,始建太平寺,并从京师虔请大藏经一百零八册,一年四季,众僧聚集一堂、焚诵不绝,永偿所愿。至乾隆十七年,协领巴岱,佐领殷登保、阿富喜等,以锡伯之众力,扩建三大殿,两厢配殿各三间,正门三间,恭祀三世无量诸佛。至四十一年,协领罗卜藏、拉西、得格苏、卓地等众锡伯合力修葺寺庙,塑立。
历史文化
锡伯族即“
鲜卑”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能骑善射著称。每年四月十八为“西迁节”,阖族聚会组织庆祝活动。
保护措施
1985年3月,锡伯族家庙被沈阳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锡伯族家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锡伯族家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
乘坐沈阳公交220路、280路、281路可前往锡伯族家庙,在市人大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