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又称太平天国北伐,是咸丰三年(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为彻底摧毁清朝的统治,派兵西征的同时,天王洪秀全与东王
杨秀清委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率兵两万,由扬州出师北伐。
这支从扬州出发的军队,数量着实不多,但质量却精锐到惊人:清一色由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老兵组成,即太平军常说的“老广西”,这些老兵各个身经百战,更对天国的信仰,坚定到了狂热地步,作战精神十分勇敢顽强,战斗力更十分悍勇。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5月13日,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军2万多人,自浦口出发入安徽境,经
滁州、
凤阳、
怀远、
蒙城、
亳州等地,进入河南。6月13日占归德府(今商丘),因无船渡古黄河,遂循南岸西进,途经
宁陵、睢州(今
睢县)、
杞县、
陈留(今开封县东南)、
中牟、
郑州、
荥阳,至
汜水(今
荥阳西北)、
巩县(今
巩义)一带,觅得船只,于6月27日开始陆续渡河,7月3日主力渡过黄河。未及渡河者尚有千余人,折入巩县南下,经湖北麻城至安徽并入西征太平军。
太平军渡河以后,即进攻
怀庆府(今
沁阳)。时怀庆城内有清军300人及万余团勇丁壮,太平军本欲速克此城,以补充粮秣、弹药,不意屡攻不下。不久,各路清军赶到,总数近2万人。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援敌,与清军相持60日,终未能破城。9月1日,太平军主动撤围,取道
济源入山西,连克
垣曲、
绛县、
曲沃、平阳(今
临汾)、
洪洞,乃折而东,经
屯留、
潞城、
黎城,复入河南,占
涉县、
武安(今均属河北),入
直隶(约今河北)境。9月29日,大败钦差大臣讷尔经额部清军于
临洺关(今永年县城),乘胜北上,连下
沙河、
任县、隆平(今
隆尧)、
柏乡、赵州(今
赵县)、
栾城、
藁城、
晋州,10月13日占
深州城。
太平军长驱直隶,北京震动,咸丰帝革
讷尔经额职,命
胜保为
钦差大臣,命惠亲王
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
僧格林沁为
参赞大臣,率马步军4500人合力堵截。北京设巡防所,宣布
戒严。10月22日,北伐军弃深州乘虚东进,连克
献县、
交河、
沧州等地,于10月29日占领天津西南的
静海和
独流镇,前锋到天津郊外5千米的稍直口村,准备进攻天津。11月1日,受到天津知县
谢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装团练袭击,遂折回静海、独流镇。这时北伐太平军已从开始时的2万多人,发展到近4万人。太平军占领静海和独流镇后,便在这里驻扎下来,筑木城,挖堑壕,建望台,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来。胜保纠集所部,加紧对太平军的围攻。僧格林沁则移营王庆坨,防太平军进逼京师。太平军对前来围攻的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曾击毙清军副都统佟鉴。后以援军音信全无,又值隆冬,无防寒准备,粮食也日益困难,乃于1854年2月5日,放弃静海和独流镇南退。
太平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后,2月6日占据
河间束城镇。僧格林沁、胜保率清军马队亦于当天追及,对太平军实施包围。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经献县,于9日抵达
阜城,很快又被清军包围,吉文元在战斗中受伤牺牲。当北伐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时,天京方面组织的援军方从安徽
安庆出发。援军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
曾立昌、夏官副丞相
陈仕保与冬官副丞相
许宗扬统率,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1854年3月11日到盘龙集(蟠龙集),在包家楼渡过古黄河。19日占江苏丰县,北入山东境,沿途大批
捻军、溃勇参军,队伍不断壮大。入山东后连下
金乡、
巨野、
郓城、
阳谷、
莘县、
冠县,31日逼临清,北距阜城仅100余千米。4月12日攻克临清,但城中存粮军火均被敌烧光,且清军纷纷赶到,为避免陷入重围,曾立昌等便撤出临清,退守清水集(今馆陶东北)一带。
时领导集团中对下一步行动产生分歧,结果南返的主张占了上风,援军遂南撤冠县,在胜保部清军追击和地主武装的袭击下,全军溃散。曾立昌跃马入黄河死难。陈仕保退至河南,后在安徽
凤台展沟集牺牲,许宗扬逃回天京,被杨秀清收入东牢。5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部自阜城突围到
东光县之连镇,立木栅,掘深壕,抗击清军。僧格林沁则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垒进行围困。此时得到天京援军已到山东的消息,便决定由李开芳率马队600余骑于5月28日自连镇突围,南下迎接援军。李部到达山东
高唐后,得知援军已经溃散,乃据城固守。胜保所部清军虽多方围攻,高唐坚守如故。
1855年2月17日,林凤祥放弃西连镇,集中力量坚守东连镇。3月7日东连镇失陷,林凤祥被俘,15日在北京遇害。僧格林沁于攻占连镇后乃移师高唐,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突围。3月17日,李开芳率部自高唐突围至
茌平冯官屯,僧格林沁率军追至后又加以围困,仍然久攻不下,乃于屯四周挖沟筑堤,从数十千米外引运河水进行灌注,屯内积水深数尺,守军难以生存,便纷纷投出,李开芳也于5月31日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杀。至此,北伐军全军覆没,北伐失败。
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于攻占金陵(今
南京)后,对革命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贸然派出2万余精锐,深入华北,谋取北京,结果陷入清军重围;加之后援部队派出过迟,且于中途溃散,北伐军遂失去了突围南返的希望。这是太平军自起义以来所遭到的一次最大损失。
太平军北伐,孤军远征,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覆败。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